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点思考
作者:shiyanxinxin 时间:2008/9/10 16:1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80
今年秋季,我省高中教学指导意见将正式实施,高一、高二语文课每周4节。课时少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加强备课还是关键。课时少了,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每一堂课都切实达成预期目标,这样一堂课一堂课地积累,学生才会真的学有所获,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在考试成绩上也就会不断进步。备课的首要任务是吃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烂熟于胸,确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而不是将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上的材料搬到课堂上来。比如原来人教版上的传统名篇《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以写景之美著称的,而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也把精力都用在体味和分析景物之美上,对该文写了什么景和怎样写景大加研讨。其实这一散文名篇还有更深更丰富的意蕴需要挖掘体味。许多到过清华园这一荷塘边的人都觉得荷塘并不像作者描绘得那样美,那么朱自清先生是在怎样一种心境下将这一普通的荷塘写得美不胜收,如同仙境呢?文章开篇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至于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过去有很多推测,我到认为没有必要深究,一个文人,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可影响心灵宁静的事情不是很多吗?总之是心灵受到了困扰,内心有种“淡淡的愁绪”,所以作者在别人都将休息的时候,披衣出门,到荷塘边走一走。在这一片宁静中,“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时的作者已经暂时摆脱了世俗的一切困扰,进入到“另一世界”里,陶醉于这眼前的美景和短暂的宁静了。这好比是作者的一个梦境。白天在世俗的烦扰中无法实现的心灵“宁静”,在这样的一个“梦境”中得以实现了。眼前的景物写得如此美妙,如此动人,正是因为作者内心的陶醉,因为作者太爱这个梦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作者醉心于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的世界,但他并没有忘乎所以,心中的喜悦也还是“淡淡“的。这一方面可能和朱自清先生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陶醉”之余,潜意识里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境”罢了,他并没有完全地忘却现实。“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把作者从“梦境”里唤醒,作者接着就感叹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对六朝时采莲的热闹光景欣羡不已。作者边走边想,又回到门前。从作者“披衣出门”到“轻轻地推门进去”,这是一个完整的圆型结构;作者从“内心颇不宁静”到荷塘边“受用”荷香月色时的暂时宁静,最后又回到现实之中,内心世界的经历也划了一个完整的圆。这样的一个圆型结构,使得这篇散文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更深远的意义。想一想在庸碌的俗事中“挣扎”着的人们,不是常常处在这样的“循环”中么?
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读透教材,读透文本,要沉浸于文本之中,反复体味,力求真正走近作者,又能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更高的阅读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