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课堂效率
“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教学细节”,它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的课堂细节。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细节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行为,诸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讲授容量、密度等方面的相关细节,这种关注教师行为的教学细节固然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身上,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教学中的交流活动,注重学生讨论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之一)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中种种教学细节的处理。
案例1:关于激发兴趣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我说:“写成‘王老’行不行呢?”
学生一个一个回答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用“老王是个 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6.7 P26)
分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特别是运用精彩的导入语,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兴趣的手段多,如:用名人故事导入新课;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用音乐、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并以此巧妙地揭示课题,为课堂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
在本课例中,教师通过故意写错课文题目让学生找出错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的方法很有新意,课堂效率也不错,但是教者忽视了这篇课文是杨绛先生回忆文革时期一位给予自己帮助的善良的老人,杨绛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在这种大时代下看老王的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在我看来,一个真正善良努力的人,像老王这样艰难地生活,最后蝼蚁般地死去,绝对是这个社会的耻辱,因此在杨绛看来,对于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每一个善良的不幸者,我们都应该感到内疚。明白了这一主题,我们再来看教师开头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这和本文的感情基调多么的不符,我们认为即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节课的教学仍然是失败的,这就像以兴高采烈的心情学习《祝福》、《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充满悲情的文章一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建立在文本的情感基调之上,否则,学生的兴趣越高涨,就越远离文本的原意。
案例2:关于平等对话
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上课伊始,教师说:“前几天,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