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高中“自读课文”教学漫谈
作者:xfluzz 时间:2008/9/25 17:29: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7
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我们往往又囿于课文标示,对自读课文授课,或只是布置几道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去自食其力,但发现这对所有的自读课文都未必行得通,如文言文,若是一个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甚或较低的班级,你对学生就不一定能放心得了;或只是停留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区别的也只限于课时安排,这又常常由于学生参与不够,收效甚微。
依我个人理解,“教读”是教师教给学生去读,即所谓“精讲精读”,是示范;“自读”则是由学生自己去读,是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是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迁移。至于一篇课文采用何种形式来授课,针对不同的区域、班级和课堂,都是变化不定的,而不应太拘泥它原有的标示。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得细细斟酌它的份量,然后再授课。自读课文的教学,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还不如抓住其一二个亮点,使之在学生面前尽情展现,“利莫大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特征的课文,可作为“自读课文”来授课。
1、文体题材重复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是按体裁来设置,为了能实现在有限的篇章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特点,有的体现在发展,如文言文,有的体现在中外区别,有的则涉及在题材的选择上等。这其中一些题材相同的课文,就应该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再去条分缕析。第二册第三单元属于科技性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物种起源〉导言》(英 达尔文)《神奇的极光》(曹冲)《这个世界的音乐》(美 托马斯•刘易斯)。第一篇充分体现小品文的科学性(或称知识性)和文学性的特征,被历来的高中教材选用,第二篇基于科学上的影响力,又有对西方语言特点尝试性鉴赏的需要,它们是教读课文就理所当然。后两篇是天文和艺术类,同属于科技大类,作品来源与前两篇一致。这只要求学生对照课后习题自读,能顺利完成即收兵。
此现象不仅适合在同一单元,即使在同一册甚至不同册中同样可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册第三单元)和《巴尔扎克葬词》(第三册第四单元)都为名人葬词,都是死者朋友所作,作者本身也是名人(恩格斯和雨果)。前一篇已是教读课文,后一篇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若采用比较阅读法,结合上一修订本中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在寻找异同中必有启发,达到的效果必定会超过教师的苦口婆心。
2、知识积累巩固型。此类型主要是出现在一些文学常识性较强,知识重复,以加深巩固为目的的单元里。例如文言文单元,对那些文学造诣相对较次的文章,这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归纳复习其中的文言现象,以达到学习目的。为节省篇幅,谅不赘述。
3、阅读方法重温型。因为每一种文体自有它相对稳定固定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欣赏方法上的相通性。诗歌讲究对意象、意境的感知;小说是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其中又以人物为核心;戏剧是以分析戏剧冲突中展示的人物性格特征为手段。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又有过老师的精心引领,欣赏起来自会驾轻就熟,后面的学习基本上是对阅读方法的重温。如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三首》后二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明清小说(第四册第二单元)教读《林黛玉进贾府》后,剩下几篇布置学生自读后,结合影片写影评效果一定不错;现当代戏剧(第四册第三单元)的《雷雨》,古代戏曲(第四册第四单元)的《长亭送别》,鲁迅先生小说中的《阿Q正传》,要采用教读的方式之外,其它都可采用自读。
4、道德培养感化型。语文学科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自身的基本特点,它承载着培养国民思想交流能力的同时,还负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上引自《语文教学大纲》)的责任,即旧所说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教材中的每篇作品都凝聚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认识,或多或少都有道德教化的成分。有的在为文造诣上,弱偏重于思想教育一类的,不应太看重,因为道德熏陶实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又不可嗤之以鼻,须抓住这样的机会,把它当成一面镜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在无形中实现道德感化,慢慢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一册中的《我与地坛》(史铁生)、《我有一个梦想》(美 马丁•路德•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宽容〉序言》(美 房龙),第二册中的《说“木叶”》(林庚),第三册中的《道士塔》(余秋雨)等为典型。
我们时时都在哀叹语文难教的同时又不得不去面对。因为我们总企望能在“教无定法”的迷雾中找到一缕阳光。如何处置每个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教读”还是“自读”,我们都得绞尽脑汁后方可作决策。试想,我们如果能本着“让学生有点收获而欣喜”为原则,对自读课文的教学不是在求全责备、患得患失,老师轻松,学生亦将会不觉得“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师生鼓舞,何乐不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