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备考摭谈

作者:广州大学附中学 肖义  时间:2008/10/18 10:44: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79
  自2004年广东省恢复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在20-22分间波动。如何让学生在权重比较大的文言文阅读中获得较理想的分数,一直是高三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也想就此谈点看法,以期同仁能有所借鉴。
  一、认真研读考纲。
  俗话说得好,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新课标及考纲均对文言文学习目标定位为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浅易文言文”就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在所选文段中不宜有较多较集中的生僻的文言实词;不宜选用理论性太强造成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的文言段落;所选段落可以有删节,但内容应相对集中便于理解。在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总目标之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有: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重点掌握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大纲》提到的不同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提到的形式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一词,笔者理解为能准确把握文中内容;根据语境对所选文段进行准确的句读(断句);根据文意推断文中句子和词的含意。5.能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二、对近五年广东省高考试题关涉的文言文所考内容有全面了解。
  应该说,五年来广东省自主命题是在《大纲》指导精神下命制的,其考查形式相对比较稳定。所选文章或文段文体虽有所不同,有传记、家书,甚至还从文言小说中选材,但选择的材料均是记叙性文体,且均是写人的文章,涉及到的人物有颜回、朱晖、杜环、周访和郭生。从题目设计来看,在四道选择题中,前两题均是考实词、虚词,第四题均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简要分析,第五道题是翻译和断句。第三小题除06年、08年侧重考文言句式(主要是宾语前置句)其余均考查对人物品德、能力、行为等信息的准确把握筛选。06年始开始考查断句,且一直沿续到08年。从考查的内容看,严格按《大纲》办,考查的是浅层次的感知和理解。如文言虚词的考查,五年来均是对所选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区分的考查,所选文言虚词均未超出考纲所列的十八个虚词范围。试题中出现频率高的也是我们常讲常练的几个虚词,如四次出现的“以”,三次出现的“于”,二次出现的“而”、“因”、“与”,一次出现的“之”、“则”、“其”、“所”、“且”、“乃”、“为”。文言实词考查也从未出现生僻的词语,如06年考查的“周”、“诣”、“谢”、“食”;07年考查到的“质”、“善”、“玩”、“录”等等,都应是常见的词,甚至还有不少直接从课本中搬过来的词的考查,如“固”(原来)、“是”(此,这)、“多”(称赞)等。翻译也比较简单,甚至可以离开上下文就可以翻译,如08年要求翻译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周访,笔者注)荐为主薄,相与结合,以女妻侃子瞻。本句翻译为: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薄,(两人)结为好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高三文言文复习要注意整体把握,立足于“实”,学会“导”。
  1.关于“实”
  “实”宜从下面入手:
  (1)用好用足教材。教师可选字词、文化知识比较集中的课文,要求学生反复读,认真记住其中的一些实词、虚词含义,记住其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如人物称谓上的特点,表官职称谓的词,表谥号、死所用的词等等。
  (2)重点用好几篇练习材料。文言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它重视的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字词的把握和积累。字词落实了,文意自然也理解透了。根据笔者高考复习指导的经验,文言文练习材料的选择宜本着精选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在拓展上下足功夫。比如文中出现“于”,当学生判断有误时,宜拓展其基本用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于”一般作介词,常解释为“在”“向”“到”“跟”“给”“由于”“比”“被”等等,如提供课本中的例句:①“得复见将军于此”,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等等。然后学生根据拓展的内容自己去判断。笔者以为这样去讲课,所讲的重点词语才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再如讲“修”,可提供下面例子: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③“一善易修也,一艺易得也”,④“邹忌修八尺有余”,⑤“修掌国史”等等。学生通过比较,自然对“修”的理解就有较全面的认识。
  (3)翻译一定要求学生字字落实,要讲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单音词较多,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常有活用词的出现,常会涉及到文言句式,因此我们在讲例子的时候,要注意讲清译句和被译句相对应的关系。翻译要规范,字字要落实,该补的必须补,该调的一定要调,在此基础上才对学生提出连贯要求。只有如此,才会落实译句中的得分点。
  2.关于“导”
  高考毕竟是能力考试,高考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相应的难易度材料,命制相应难易度的题目。猜测和推断在做题过程中肯定要使用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训其义,导其意。但导其意一定要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作自然推导。下面以08年广东文言文试题中实词和虚词的题目为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分析】第五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考查的“振”,有“挥动、抖动”、“振作”、“整顿”、“救济”、同“震”的意思,题干“振作”在“振”的解释中是有其义项的,我们再把“振作”代入句中,明显翻译不通,它的正确解释应为“救济”,故A项有错。B中的“收”可解释为“逮捕”、“收拢、聚集”、“收取”、“收容”、“停止”的意思,题干中的“收留”我们是可由“收容”引伸而得的,但我们若将“收留”代入句中,会发现此句也不通。B句中的“收”应取“逮捕”意思。D所犯的错误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望文生义理解为双音词了。答案选C。
  第六题是考查常见的虚词。要求从意义和用法加以区分,选出不相同的一项。文言虚词很少有单个虚词义的,很多虚词有实词性的成分。A项中的“因”用法比较灵活,可作连词、副词、介词和动词。其义有“于是,就”、“依靠、凭借”、“趁着”、“由于”、“从”、“沿袭”等解释,前一句,是在“吴地平定后”这样一个安定的社会背景中,“因”应该作连词妥当,当“于是,就”解;而后一个“因”是在“阵乱突围”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因”应推断为副词“趁机”。二个“因”含义不同,故答案选A。而后面的句子语法形式,句子结构有相同之处,可以排除。以C项为例,C项中的“以”常可作介词、连词(相当于“而”)、动词。可解释为“因为”、“用”、“凭借、凭”、“来、用来”、“认为”、表修饰、通“已”(“已经”、“停止”)等。前一句“烧城”“应访”可理解为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表顺承,亦可理解为行为和目的关系,但作连词无疑,解释为“用来”;后一句“作长岐”与“距之”语法关系和句子结构相一致,我们以前一种理解代入句子中,会发现“以”用法相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