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课堂设计的一点思考

作者:宁静  时间:2008/10/10 18:12: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53
  教学案情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工作时间不短,然自己的教学水平却未有很大的长进,究其原因是钻研反思不足,盲目应付有余,应付教学任务,应付作业批改等,。可是对一个教师来讲,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终将失去学生,失去了学生也就没有了自己的领地,想到此,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惶恐万分。
  最近,正在教《阿房宫赋》,颇有心得。这篇文章不像前面六国论读起来那么顺口,有它“赋”这种文体固有的特点——铺采摛文,这种华美的辞藻到了学生那里就成了晦涩难懂。所以我并没有在第一课时时全文疏通,讲解字词,因这样无疑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所以准备把字词句的讲解贯穿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欣赏和体悟中去。这天我在高一(3)班上第二课时,因前面我安排抽背这个环节,所以就准备解决第2小节一个段落。一上课我就喊了四五个学生背第1小节,检查前一堂课的学习效果,事实证明学生对文言背诵并不十分重视,只有两三个同学能流畅地背诵,说明课后并没有花时间。接下来我请同学回顾了第1小节的主要内容由此进入新授课。文章第2小节开始由阿房宫的描写转而对阿房宫内美人生活的描写,内容其实很简单,但问题是这一段辞藻华丽,运用了一系列修辞如排比、比喻、夸张等充分体现了赋的文体特点。我让学生把课文齐读了一遍,一看时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因先开始抽背),担心来不及,所以接着就带着学生一起串讲课文(主要是我在说),事实上又走入那条老路,一句一句地翻译,在翻译中灌输对语段的理解,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最后差不多下课时,我的教学任务看似也“完成”了。
  诊断分析
  这堂课很显然是失败的,连我自己都感觉出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虽然课结束了但仍感觉有千斤担压在肩头。心想这样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主体性丝毫没得到体现,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有什么意义?综观我这几年来的教学之路,我明白像这样的课堂并不在少数,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也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于是在高一(7)班上时我作了调整,开始的抽背只喊了2个同学,接下去仍旧是回顾第1小节内容。进入第2小节教授时,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然后让他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自渎课文,疏通课文大意,再来谈谈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反复诵读,疏通来理解文段。接下来喊了两个同学谈对这一段内容的理解,一个说写阿房宫内人的多,一个说写阿房宫内宫女的生活,我顺势让学生互相探讨哪个回答更准确,一致肯定后者后,我就抛出下面的问题“阿房宫内宫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下面同学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说枯燥乏味的,有说悲惨不幸的,我就追问“何以见得”,这时学生的兴致都很高,纷纷拿语段中的句子来作证,这时我就顺势穿插了一些文言知识的讲解,再引导他们理解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引到“她们的生活为何如此悲惨”这个问题上去,学生自然想到直接原因是秦王的荒淫,所以写宫女的生活其实见解地反映了秦王的生活,这时学生对这一段内容可以说理解得比较透彻了,最后我让他们合上书本一起回忆宫女们的生活,也就等于在试背。
  这堂课的效果和前面一堂课反差很大,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基本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所以课堂是需要反思的,只有反思,才有改进,才有提高。那么以后究竟该怎么做呢?
  对我来说今后的方向首先就是要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辩争。
  其次,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远远不够。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创新的不尽人意,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形成。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总是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有貌似“创新”的做法,到底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所以,课堂教学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以求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探求学习规律,提高读写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我想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么成效是可以预见的,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学生,我们的明天才更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