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课堂贴近学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5 9:30: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81
为了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对学生为什么怕学文言文进行了调查。“现代人日常生活又不用文言文,学了没用。”“文言文有用,可是理解起来很困难,还是白话文比较好。”“学的时候感觉还行,可考试总是要靠背诵默写古今异义很烦。”“我其实也挺喜欢文言文,可是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研究,老师教一点我就学一点。”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认识,多数还停留在学了对将来进入社会没多大作用,只是为了高考不得不学的阶段。所以说如果学生多半是被迫学习,而老师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那么高中文言文课堂的实效性可想而知。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第一步是从学生的思想根源去改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多数都是通过文言文记载传承,文言文可以说是通向古代世界的一把钥匙,掌握了它,你就可以进入另一个融经济、政治、思想道德、军事、科技等丰富知识的境界,大大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没有没来的,当其他国家的人在应用 《孙子兵法》,熟记《出师表》时候,身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却摈弃这些宝藏,那是多么的无知。现代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没有古人的文明就没有现代文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于先人们的“和而不同”,“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不分伯仲。 这些文化精髓是我们得以顺利发展的保障,必须弘扬。有人会说,读翻译过来的文章不就好了么,但是总是咀嚼别人吃过厚土出来的东西,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又能有什么发展与创新。只有刻苦学习文言文,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才能继承与发展中华文明。
文言作品还能陶冶情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欣赏兰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沐浴于和畅的惠风之中;可以登滕王阁远眺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的通脱画面;可以亲历夜游石钟山的阴森恐怖;可以目睹项脊轩的朴实无华……。文言世界中的自然景物是美的,社会人情也是充满了真善美。我们能够看到明末苏州的五位普通市民激于义愤、蹈死不顾的洋洋正气;看到陶渊明不于世同流合污,守拙归园的高洁品质;看到李密对与祖母的拳拳孝心;看到苏东坡对亡妻至死不渝的款款深情……。而且许多文言作品非常讲究对仗、压韵、排比、对偶,洋洋洒洒,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充满了音律美。
退一万步说高考、说写作、说成语,那个也离不开文言文,在此不用详述。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如果在上文言文课文之前,给学生讲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多数同学能明白学好文言文不仅仅是在高考中有用,其积极影响将是伴随一生的。
二、 让学生走近时代、仰望作者。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做到呢?
1、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李密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陈情表》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拳拳孝心。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2介绍作者的伟大成就,搜集与作者相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或感慨于作者博学多才、或感动与作者的勤学苦练,或受益于作者的人格魅力。其实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大家之作,作者们每个人甚至就是一本书,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见机的插入这些介绍,或者让同学讲解,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爱屋及乌。
三、注重学生诵读,指导学生诵读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激发兴趣。
四、联系生活,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
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比如学习《陈情表》,让学生联系自己与亲人的情感,理解课文语句,进行赏析,并且学习文章方法,进行写作,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五、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英雄有用武之地。
剧本的改写 、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读后感写作比赛、写对联等等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强能力。
文言文教学,决不是枯燥的串讲,而是让学生真正投入,能积极思考、质疑、探讨的 过程,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