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洗涤——读《边城》有感
作者:彭浦四中 谢谢 时间:2008/10/26 11:38: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20
——读《边城》有感
一
我与《边城》结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与沈先生同是故乡人的缘故,对自学成才的他有一种莫名的敬仰,也对传说中美丽、神秘的湘西有一份强烈的好奇感。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了《边城》让自己成了小说中的人物,让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而波动。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是《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副画面,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春天,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人家处必有沽酒;夏天,晒晾在河边、树杈间的花布衣裤,可以作为湘西人家的旗帜;秋冬来时,吊脚楼,在悬崖上的、滨水边的,无不朗朗入目,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景象。
这意象与味道:平静、古老、祥和、自然朴实。
二
边城风景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他们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美:“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逐渐遗忘的热情助人。《边城》里的人们向我们阐释了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最真含义。茶峒地属楚文化区,也许正是因为这里的山水,才会孕育出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吧。
如果说茶峒犹如一座水晶宫殿,晶莹剔透,而宫殿中的人们仿佛是用无暇的玉雕刻而成的。《边城》里的人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是上帝特意留下来守卫人间真善美的精灵。他们平凡、安静地生活,固守着一份安逸、一份单纯、一份宁静。
沈从文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这样一群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这也许是作者对人性美的执著与热爱的表现。在小说中人性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等都有充分的展现,一切都充满了善,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环。
三
人性该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不能沾染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心去呵护它,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热情的埋没滋生了冷漠,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尘封在心灵的一角,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
现实中有太多的迷惑,我一直以为在今天这充满了物欲的世界是没有净土的。在《边城》里,我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真、善、美的痕迹。读着边城, 感觉好像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一次,纯净了不少。
我总在想,为何取名为边城,莫非先生在心灵深处正在守护着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也都有一座“边城”,或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它们的存在。但我坚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边城”一定完好的矗立在某个地方。在教育教学中的我们也应该守护着孩子们心中最美的“边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