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精神的家园——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杨生全 时间:2008/11/27 7:18: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50
栖身杏坛,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带着学生阅读。“诗意地栖居”,理应成为语文教师最美好的生活姿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一支芦苇拥有的土地微不足道,但是思想给了它阅读天空的眼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良师,因为精神饥渴喜欢读书,书林便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校园中最爱读书的人。
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金钥匙,当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读了大量的经典后,书籍蜿蜒伸入心灵,诗人的诗句在血流里舒缓地滑行,自然爱上了阅读。为此,我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创设良好读书环境入手,一步步把他们带入书林漫步,徜徉其间,乐此不疲。
我从学校规定的课时中,每周抽出一节,师生捧书读。是那种真正的阅读课,一堂课教师也说不了几句话。听一曲曲轻音乐,捧一本本好书读。师生兴味盎然地读,是何等的其乐融融。教室里弥漫着浓郁的读书氛围,学子们捧着老师精心推荐的读物。如中外名著、《时文选粹》、《智慧背囊》、《时文精选》、《课外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同学们被经典时文所吸引,师生共同徜徉在书苑里。
为了尽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中,我简化教学头绪,压缩讲读时间,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用技能,体味生活,丰富情感。进而让更多地学生与老师分享读书的乐趣。
在班里创建“图书角”,藏有从校图书室借来的时文经典,每月一换,常阅常新。
课前五分钟演讲,学生积极开展“名著推荐”,“美文赏读”等活动,不一而足。
阅读课上捧着自己喜欢的书,饶有趣味地做读书笔记,“内容提要—美点赏析—心得体会”是学生易于操作的读书笔记方法。
随着阅读的深入,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办班级文学小报,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方法讲座,“背诵大王”评选等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珍惜阅读,进而领悟到:阅读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愉悦,一种情怀。
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余秋雨语)。为孩子们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心中有爱,腹中有诗,指上有金—这样的人守护着孩子们,我们的新课改,定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