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考小阅读中错误推断项设计的玄机
作者:刘建朝 时间:2008/10/27 6:21: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29
所谓推断,就是推测、断定。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断定就是下结论。这里“已经知道的事情”是推测的依据,“不知道的事情”是推测的结果,即下的结论。“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就是要依据所阅读的文章内容(即已知的内容)来断定所阅读文章以外的内容(已知的内容)情况。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已知的内容作为依据,必须准确、可靠;二、推断的过程、方法必须科学、符合逻辑;三、未知的内容作为得出的结论,是所读文章没有的,但必须与已知内容一致。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 已知的内容方面——不是完整、准确、可靠的文章内容
既然“已知的内容”是整个推断的依据,那么必须完全符合文章的内容,做到准确、可靠。如果推断的这一基础不准确、不可靠,即使过程科学、结论正确,那也不能叫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近年的高考题都是四选一的形式,常常每个选项前半句概述原文内容,后半句是推出的结论。命题人往往在前半句对原文内容,或错误地概括或篡改或歪曲,以迷惑考生, 从而考查对原文理解、把握的能力和推断的能力。因此,做题时要认真比对,尤其注意概括的内容多少、范围大小等。例如:
1、错误概括原文内容
2007全国卷1第7小题D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推断的前半部分原文这样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 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2、夸大文章内容范围
2008年全国卷2第7小题D项“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结论中“ 开始形成”也应为“开端”。
二、未知的内容方面——与原文内容的内涵、外延不一致
未知的内容是推断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已经阐明的观点,但必须与已知内容严丝合缝,高度一致。命题人常常在结论的内容多少、范围大小,已然、未然,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方面“做手脚”,以迷惑考生,达到考查学生推断能力的目的。而这些时态又要用一定的语词来表达,因此,做题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结论句所涉及的内容多少、范围大小,已然、未然,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的词语。
1、与原文内容矛盾或原文没有推断的依据
2006年江苏卷第7小题A项“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传统不会改变”与第五节提到的清末民初的“一反传统”相悖。
2007全国卷1第7小题C项“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从原文“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可看出“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原文是在非物质文化要素之间进行比较,不牵涉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故推断没有依据。另外,“更有价值”并不代表“更值得保护”。
2008年浙江卷第10小题 C项“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文章只谈文化辐合趋同的“弊”而没有涉及“利”,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
2、范围扩大或缩小
2006年全国卷1第7小题C项“ 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这里所述“锁孔”,只是北大西洋中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根据此最多管窥北半球气候的变化,难于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结论显然扩大了范围。
2007年江苏卷第7小题D项“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范围缩小。从全文来看,汉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 “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2008年重庆卷第7小题C“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结论中 “自由改变”属于言过其实,范围扩大。
3、时态错误
2007年全国卷2第7小题B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超前肯定,“将使”“都得到充分”不合实际。
2000年全国卷第 小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是这样分析的:“从原文第四段说慢光的非线性效应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第五段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装满铷气的小室能够传送脉冲信号;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上三点都说明,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可见这里说“已经成为现实”是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2008年四川卷第7小题A项“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间接液化技术就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观点绝对化。
2008年湖南卷第9小题D项“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可见结论将“可能”说成了“必然”
三、推断过程方面
推断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须符合逻辑,否则就不科学。逻辑是思维的规律、认识的规律。当然,这里所需要的逻辑也仅仅是高中生应该懂得的极其普通的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是考生在全面准确把握阅读内容的基础上稍加辨析就能体会、理解的逻辑。
1、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2007年全国卷2第7小题A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果倒置,“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前提不是结果;
2008年四川卷第7小题B项“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强加因果,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文中说的是“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
2、 偷换概念
2008年四川卷第7小题D项“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偷换概念。
3、 无中生有
2005年湖南卷第10小题B项“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这句话属于无中生有,本文根本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D项“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句原文也没有此意。
2008年全国卷1第7小题C项“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浑象“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并不能推断出“不符合实际天象”。
正确的推断都是一样的,错误的推断各有各的原因。上面列举的近年高考试题中推断题设置的错误,有的材料用四字词语或者八字词语分别概括。那样的形式便于记忆,但不能体现推断题的命制思路和基本特征。随着阅读材料的不同和命题人思路的变化,也许在今后的高考题中还会有更复杂的推断错误形式,但不论怎样变,推断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不会变,因为它体现着人类的思维规律和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经过学生的认真阅读、仔细辨析,经过老师的严格训练,我想面对这道难题应该会有所突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