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

作者:刘诗帅  时间:2008/11/27 20:37: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98
  一、考点精要
  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信息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其中前两点属于理解(B)等级,后两点属于分析综合(C)等级。
  “文中”是指在理解重要词句时,要有整体观念,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把握,并结合词句所在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重要”是就词句所在文中的作用而言。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主要是指:有关事物本质特点的词句(多是定义或概念);对事物的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内容有提起作用或有总结概括作用的词句。
  “筛选”就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以及提取文中有关信息。
  “整合”就是对筛选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和组合等加工。科学类文章阅读,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考生判断所作的整合是否正确。
  “信息”是指文章传递给读者的概念、知识及思想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大多涉及被说明事物的定义、概念、功能、构造、成因和用途等,也涉及到科学实验的方法、工具、条件和结果等。
  “推断和想象”就是根据已知探求未知,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的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二、题目干扰项的设置
  1.偷换概念
  ①选项中的词语对原文中的词语进行了并非等值的概念交换;
  ②选项在表达原文意思时漏掉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的修饰词语;
  ③选项把原文中对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
  ④扩大或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例如:2006 年全国卷Ⅰ《地球气候成因新说》第5题题干问的是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D项从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望,而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这里命题者就把“方案”偷换成了“愿望”。
  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第5题的D项,将原文第五段最后一句“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改说为“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2.无中生有
  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根据原文中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这一陷阱常常针对考生容易感到含混模糊的内容来设置,是命题人以主观臆断的形式添加出原文没有的内容或结论。
  例如:《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第7题的B项,“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的推测在原文中就找不到根据。
  3.混乱概念
  选项有意改变原文中有关事物的有关概念。
  ①以偏概全: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事物的某一部分作的判断扩大到这一类事物的全体。这样的选项中常出现“凡”“所有”“全部”“都”等一类的字样。
  例如:2006 年江苏卷第5题的C项,原文第二段中说“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而不是所有的木版年画。
  ②改变范围:选项有意改换原文中某一事物的数量、时间、程度和类别等。要注意原文和选项中的“一些”“几乎”“这里”“在这样的条件下”等字样。
  例如:2006 年全国卷Ⅰ《地球气候成因新说》第5题题干问的是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其中的A项,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
  ③改变性质:选项有意把原文中某一事物的性质或者特点说错。主要是错说可能性和必然性、已然性和未然性、主要和次要以及主动和被动等。要注意原文和选项中的“可能”“一定”“也许”“已经”“将来”“必然”“关键”“主要”“尤其”“比较”等字样。
  例如:2006 年全国卷Ⅰ《地球气候成因新说》第5题的C项,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在这里,命题者将卫星的功能作了改变。
  再如:第6题的B项,在文章中的第二段,海洋与大气层的关系应当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而不是“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
  三、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进行阅读时,要注意有关主要说明事物的信息内容,尤其是有关事物概念、性质和范围等的信息。动笔圈画重要词句,尤其是主要说明对象的修饰语和限制语。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审清题干要求是我们正确选择的关键,切不可因为粗心大意而看错题干,那样我们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题干要求是我们做题的标准,一定要看清题干是要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3.锁定信息区域,将选项和有关原文进行对照。
  将各个选项回放原文的有关信息区域,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将各选项的片断仔细地与原文一一对照,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4.检验答案。
  这一步为很大一部分考生所忽视。很多考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作出了选择,就不自觉的放松了。其实,这一步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简单的。用你选择的选项去回归题干和原文中的有关文字,重点对照,以确定我们选择的正确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高三六 于12-16 16:30发表评论: 第1楼
  • 好怀念老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