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30字。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整体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进入高考语文试卷从1986年开始,是介绍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科学院加德纳关于生物进化新学说,命题的特点是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但是科学类文章作为语文试卷中固定的阅读部分是从1992年开始的。十几年来,自然科学类文章在选材、试题重点、基本题型上都相对稳定,没有像社会科学类文章在试卷位置、基本题型上的变化。
一、命题策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在客观题的选项命制上有这样几种情况:
1.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或暗示,但选项的命制中故意加上一些在原文中没有体现的内容。如2004年全国Ⅰ卷《人体干细胞》的第1题C项“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该项为“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囊中可发育成胎盘、肝、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而根据原文信息推知,具有“全能性”的细胞是内细胞群(属胚囊腔)中的细胞,而胎盘则是由胚囊外表发育而成,显然属“胎盘”的添加错误,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D项的错误与C项相同。
2.答非所问。尽管选项的意思与原文的思想一致甚至是原文的照抄,但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没有联系。如2003年全国卷第8题,“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选项的四个句子都是出自稍作变化的原文,但是A、B、D三项只是写出了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的表现,但不是最严重的,只有C项照应了原文的“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一句。
3.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如2004年全国Ⅰ卷《人体干细胞》的第4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与原文“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相对照,就能发现选项把“小鼠”偷换成了“人类”。
4.曲解原文。利用文中的某些词语的多义性、短语的歧义性、语句的照应性等,选项故意曲解文章内容或思想。如:2001年全国春季卷第9题的C项“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文章说SMILE不管用什么样的材料,总重量都不会增加,选项曲解原意,故意从车身的材料说,错误。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如1998年全国卷第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而原文则为“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由“试种”可知绝非“所有”,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如2002年《沙尘暴》的第1题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中的D项: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选项符合原文意思,但命制题目时张冠李戴,把对沙漠的解说说成是沙尘暴。
7.因果错位。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强加因果。如2003年北京卷的第8题: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
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题目就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提出具有因果关系的四种解释,我们先分析文章的第二段内容,从陈述对象上看,A项前句是“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的因,后句是“其羽状物的尺寸合适”与“分支多”的果,B项前句的主语应该是“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