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类文章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备考指津
作者:杜学峰 时间:2008/9/25 13:46: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5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大纲对现代文(包括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项重要要求,能力层级为B。
二、考点聚焦
所谓“重要词语”在科技文中往往是指比较重要的概念,或者是某一关键的信息点,所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在科技文中主要包括:①解释事物本质特点的概念(下定义);②从一定角度解说事物外部特点的概念;③概括性、指代性、比喻性的概念;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在理解“重要词语”时,如果是重要的概念,就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外延如何,包括哪些内容;如果词语代表一个关键信息,那么这个信息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抓住。
三、经典例题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7全国卷一)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关语段】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遭产”。
……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答题点拨】
①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C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求各个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2.易错点。①偷换概念,就是故意将某个概念换成另一种说法,用相同或相近的说法来代替它。②张冠李戴,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③曲解原意,对词句的理解,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④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
四、答题策略
解答理解词语含义试题,关键是要把握住“文中”这一点,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把握全文,并结合概念的具体语境来领悟。做题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审清题目,弄清考查概念的角度
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是考定义还是考多角度解说概念,是考指代意义还是考比喻意义。如考比喻义,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如考词语的指代义和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依据上下文去断定。
二、细读文章,找准与概念相关的信息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看所考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然后,寻找出文中所有有关的重要信息。
三、准确理解,细心辨析相关的信息
看信息区的文字分别从什么角度介绍的,意思是什么,注意分辨所考词语(概念)与易混词语的区别。如07福建卷中题干要找出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C项中说“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显然“其”指光子结晶,全句就变成“光子结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这样就与一、二段的信息不合。
四、对照原文,选准正确答案
将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应文字进行仔细比对,看表述的语言形式的变化是否产生意思的变化。如07湖北卷对找出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为“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对照原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显然已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五、模拟赛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试题。
寻找大气“指纹”
……
能否找到外星生命,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像地球一样的行星。过去天文学家也意识到这点,但在观测其他行星时,往往拿它的温度、水分等物理状态比较,如果同地球相似便意味着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但运用这个方法收效甚微。因而现在天文学家建议,改用地球大气的历史来了解其他行星。当天文学家在观测一颗行星是否像地球时,这种办法便可作为一种指示标。
地质记录表明,在过去的45亿年里,地球大气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球生命的形成。因而可以通过绘制45亿年来地球大气的成份变化图,然后再观察其他行星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大气成分,就能够判断哪个行星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同时还能判断出外星生命进化到了哪个阶段。
通过比较大气成分,的确是个好办法,但难点是怎么知道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呢?天文学家并不操心这个问题。事实上,很多系外行星都曾被间接地研究过。虽说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颗系外行星被直接观察过,但天文学家已经能用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颗的大气。直接观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但人们可以通过观测那些系外行星陆地上空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光谱,来获悉它们的大气成分。因为在行星的光谱里隐含着大气留下的信息,这种信息相当于一个人的指纹或者DNA。只要知道那些“指纹”,就能知道那些行星上的大气成分。若想用这种手段得知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只要有光谱分析仪就行了。
现在只要知道了地球大气在各个时期的成份,寻找外星生命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5.从原文看,下列对“大气‘指纹’”的有关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指纹”是天文学家用地球大气的历史来了解其他行星时,在观测一颗行星是否像地球时的所显示出的一种大气指示标。
B.大气“指纹”指在行星的光谱里隐含着的大气留下的信息,它相当于一个人的指纹或者DNA。只要知道这些信息,就能知道行星上的大气成分。
C.人们可以通过观测那些系外行星陆地上空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光谱,来获悉它们的大气成分,这也就是大气“指纹”。
D.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颗系外行星被直接观察过,所以,若想得知系外行星大气“指纹”,只有光谱分析仪就行了。
【参考答案】B(A中说“大气‘指纹’是大气指示标”说法错误;C中大气成分并不是大气“指纹”,恰恰是通过大气“指纹”才能获悉大气成分;D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