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为人师表,快乐地享受教研

作者:浙江省海宁市第一中学 沈敏燕  时间:2008/12/1 21:28: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41
  题记:这树的颤动之叶,触动着我的心,像一个婴儿的手指.
  ——泰戈尔

  有人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使者,他是伟大的;可也有人说,现如今的教师倒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甚至还会招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作为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如何看待自己的职责?请允许我用泰戈尔的诗名来作一粗浅的解释。我认为在教育这棵大树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那颤动的叶,每一次颤动都是一次成长,甚至重生。尽管成长的蜕变总伴随着苦痛,但我更醉心于化茧成蝶时收获提升的快意。因此,我愿意幸福地为人师表,快乐地享受教研。
  一、幸福——以德服人
  做教师难,最难是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往往只是执著于“教书”而非“育人”。但,形不正就影子斜,心不正则学问浅。德育之重要地位不容撼动。
  `
  1、走进心灵——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较多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心地位和权威作用,较为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其实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交织在一起,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心灵的契合与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大家肯定都有同感,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更容易亲近老师,更愿意主动地向老师敞开心扉,因为他们更自信。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出于自卑就不大愿意主动地把心里的想法告诉别人,尤其是教师。这样就造成了无效教育,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走进他们的心理,首先就要理解他们。下面这些话是我曾在《班主任》杂志上看到过的,它很能代表“后进生”的心理,就做一摘录:
  不管你爱听不爱听,人家叫你“后进生”。不管你愿不愿意,待遇就很难公平。你看惯的是脸色,听惯的是批评;先流的是泪水,后做的是抗争。倔强的自尊,掩不住那自卑的心理;勉强的欢颜,抹不尽那酸楚的愁容。也曾努力上进,可架不住那些怀疑的眼睛;也曾“出类拔萃”,醒来却是一场梦。时隐时现的,是离异父母的身影;真想离开的,是凄凉恐怖的家庭;令人发憷的,是听不懂的课程;更有难堪的,是排行榜上的姓名┅┅
  看完这段话,我感觉心中有些酸楚,谁没有过失败的时候呢?对于年轻、受伤的心灵,我们怎么忍心再多给他们一次痛击呢?所以,收起我们的愤怒,收起我们的咆哮,给他们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批评。
  2、你的信心我来补足
  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吧。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李强是我今年任教的高一(9)班的一名同学,他入学时成绩优秀,学号是5号,且人也较积极、活跃。但是在学习的压力下,他不堪重负,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早恋、在寝室里打牌等事情接连不断的发生。看着他从阳光优秀变到沉沦堕落,我的心里百感交集,真是恨铁不成钢啊!我真的很想挽救他,不想看见一个少年失足悬崖。于是每每语文课上,我就有意无意地将其塑造成高一(9)班的“大才子”。一段时间后,奇迹果真就发生了。他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做什么都认真多了,还参加了学校“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比赛。所以,每一位老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做到,能够做好。当学生丧失信心时,我们一定要站出来,把我们的信心给他们。
  3、防微杜渐——细节决定成败
  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中取得最好的成果。”教师对学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用青春积累财富,用岁月撒播文明,用双手托起太阳,他们总是精于教学,善于积累、甘做人梯,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启发思考,催生智慧。诚然,爱很重要,它是基础是前提,但严格也很重要,它是良好的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爱始终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育专家学者就曾表示:“严与爱是共生的。爱是严的基础,它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有了爱,严才会有效果;严是爱的升华,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才会被学生所理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有一定的教育性,应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
  二、快乐——从心出发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各学校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也从事了多种多样的科研活动,并且这些科研活动在部分学校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不认识到,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教师的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学校发展与改革年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大概有这么一些。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不是为了授课时能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并理解,而是为了评职称。简而言之,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是从需(升职之需)出发的。我认为,真正的教研应该是从心出发的,教研的形式也不见得必须写论文或参加比赛。教研,重在研教,它应该是时时处处存在着的充满了火花碰撞的一种思维习惯。俗话说得好,与其痛苦地接受,不如快乐地享受。对有些老师来说,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态度,教研的天空中就会升起彩虹。
  1、快乐教研——出自真心
  让教师成为教研者,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应研究真问题。但是现实中一些教师或者视教育研究为不得不背负的包袱而勉强应对,或者肓从教育学者的研究模式,做一些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研究,而这些研究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导致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野。教师应该将研究对象描准那些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难以用现有方法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那些“假、大、空”“口号式”的课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更崇尚“静悄悄”的研究,而非“轰轰烈烈”的形式,且它的效果也要显著很多。研究真问题,做得冷板凳,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也应该是我们进行教研的正确态度。
  2、快乐教研——将心比心
  当我们进行教研活动时,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协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我如何能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如何满足学习者的社会情感需求?我的教学真的有效吗?要激发积极性不高的学习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有没有比我所用的更有效的教学法?学习者还需要些什么,才能为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等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钱守旺就说过:“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用自己的教法去筛选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选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法,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都要力争使自己成为那“另一种”的教师。
  冰心先生曾告诫我们:“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们都渴望成功,所以叶子的每一次颤动都会让我们感动!
  沈敏燕:海宁一中高中语文教师。2004年参加工作,曾任两年班主任。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教班级成绩优良;为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觉得学生和同事喜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