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研讨

作者:印台区高楼河中学 段西玲  时间:2008/5/17 20:36: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4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相关联的统一体。对学生态度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教师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美德,这既是教育本身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应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的重任,而广大教师就必须通过校本教研,积极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一、应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一样,对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学生如果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而产生强劲有内动力。教师担负着教书面通知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要用古今中外的杰出伟大的远大抱负去熏陶,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感知家乡、祖国的巨大变化得力于全国人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意识的形成,得力于党和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通过不同途径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立志成才。只要有了这样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斗志,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二、应激发高昂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凡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什么时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就上得轻松,学生就学得起劲;反之,课就上得疲惫,学生就学得无味。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多接触新鲜事物,诱发求知的欲望,使“为什么”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各科知识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体会到知识积累过程的心理快感;三是要改变教育教学的手段的方法,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有趣。
  三、应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表现为:遇事有主见,处事能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善于约束自己。它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宁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会士气消沉,甚至产生太倦情绪。更不用说对学习的激情和主动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是要自我疏导,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坚信我能行;二是不畏挫折,把挫折困难看成是磨砺意志的一次机会,明白失败孕育着成功的道理;三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四是要善于请求帮助,虚心听取老师、家长、同学、好友的建议,从而增强信心。
  四、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历史上就曾有过孟母三迁的佳话。所以,广大教师要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班风,形成奋发向上、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其次要注意用历届学生中的姣姣者去激励学生,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三是要形成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集体规范,制定有利于学习进步的各种常规,防止和减少干扰因素的存在。四是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便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及所教学科的认同,从面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但只要坚持在校本教研中积极探讨,在日常学习中坚持指导,强化训练并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不难养成的。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