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落花”
作者:新疆兵团二中 朱典锴 时间:2008/12/16 6:54: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0
春天从杜甫的“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开始,到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然后是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刘昚虚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转眼就成了杜牧笔下的“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春天就这样“来时长缓去时忙”(杨万里),带给人无比的欢欣,更带给人无限的惆怅。
诗人们在春天里,笔下总少不了花的幽香,少不了花的精魂。有趣的是,最能打动诗人那敏感而柔软的内心的,不是似锦繁花,而是流水落花。究其原因,怕是短暂的春光太容易勾起人们青春易老、繁华不再、世事难为的伤感情绪,而最能代表春光短促繁华易逝的,只有落花。所以,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仅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说中了多少人的心事啊!所以,李白面对“落花纷纷稍觉多”的景象,发出的“流光欺人忽蹉跎”的慨叹更是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然而,毕竟人们面对落花的心态是复杂而微妙的,这种情感折射在诗中,就有了对落花的多种表达。试看:
(1)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叶梦得《贺新郎》)
(4)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
(5)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柳永《昼夜乐》)
更值得玩味的是叶梦得的《虞美人•雨后同幹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虽然,古人有用不同词汇表述同一事物的传统,例如“杜鹃”“子规”“杜宇”本是一物,“冰镜”“婵娟”“玉盘”“银钩”都指月亮,这也正反映着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但我们细心揣摩会发现,上面几组描写落花的词并没有这么简单,典型的例子就是叶梦得的这首《虞美人》。前面是“落花”,后面变成“残红”,仅仅是追求语言的变化吗?为什么诗人们喜欢用“红”代指花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我以为,前面的“落花”落在雨前,花虽落但仍完整,但经“黄昏雨”后,花瓣凋残,已难寻完整的落花,故称“残红”。从例(4)也可以看出,经历了“昨夜南园风雨”之后,满地只有“残红”而无完整的“落花”。这一点,也可以从“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司马光《锦堂春》)中找到佐证。这样,我们也可以得出另一个判断:“花”潜在的意义是完整的花朵,而“红”潜在的意义应该是凋零的花瓣。
“落花”与“残红”是较好区分的两个意象,从前面的分析可以推断,“落花”虽落,但仍不失其为花,“残红”却将花儿给人的最后一点安慰毁灭了,蕴含了更多的悲剧感和无奈感,因而伤春意味更浓。
“乱红”是另一个值得反复把玩的意象。欧阳修在《蝶恋花》中有: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经“雨横风狂”之后,花也已残,但并不说“残红”,而说“乱红”,却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首词刻画描写了一位幽居深闺的贵族女子,她固然有“无计留春住”的伤感,却更因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而愁苦,所以心情复杂。换言之,“残红”所被赋予的伤感与无奈并不足以表现她内心的哀怨和纷乱,那么,“乱红”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例(3)叶梦得的《贺新郎》意境与之类似,都不在伤春的无奈上用力,而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落花”与“落红”是关系最为微妙的一组意象,除了“花”“红”这一对直接区分其意义的关系外,两者之间有更多复杂而深刻的意义区分。也可以说,在这一组意象上,“花”“红”的区别是次要的、表象的,而它们的深层区别在于语言环境和传达的情感。李白的“落花寂寂委青苔”(《久别离》)决然不能说“落红”,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亦如此;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不能说“落花”。这里,无关花的完整与否,而是透露出“落红”“落花”不同的品性。
首先,“落花”强调过程,更多的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在上面的例子中,“落花寂寂委青苔”,着一“委”字,意境全出;李煜则以“水流”“花落”“春去”三组动态意象写尽心中的伤感。而“落红”则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龚自珍笔下的落红已然是落于尘埃的有情之物,当然更有张先的“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有苏轼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有舒亶的“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都别有一种寂寞在心头。
其次,“落花”是一种空灵纯净的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它往往与流水、飞絮、青苔为伴,唯有心境平适方能体会,如“落花有意逐流水,流水无情葬落花”,再如“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秦观),又如“落花愁点青苔”(欧阳修),心虽愁苦,语尚平静,正像一杯清茶,味虽轻却令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落红”却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于是“落红成地衣”(秦观),并最终“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
此外,落花强调形态,落红强调色彩。“落花都上燕巢泥”就是这个道理,“谁把青钱衬落红”也是这个原因。这不言自明,无需多说。
朱光潜先生曾说,“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我认为,正因如此,我们鉴赏文学作品也是一件不能太过轻松的事情,只有反复咀嚼赏鉴,我们才能不断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体味祖国语言的神奇和美妙。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