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流水春去也——谈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常识

作者:杨扬  时间:2007/4/11 2:40: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15
  当今文坛发生的很多事件,有时未必一定与文学有关。譬如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无端指责,譬如白烨与韩寒的冲突。顾彬不喜欢一些中国的作家作品,那是他个人的口味,不见得中国作家的写作要按照洋人的尺度来调整,我想他如果以同样的态度评价德国作家作品的话,大概也不会有人理睬他。白烨批评韩寒,韩寒反唇相讥,那也是作家批评家之间的个人行为,中国那么多作家批评家的创作未必会因为这些事而受影响。 
  至于网络和传媒的炒作,这也是媒体的性质所致,如果所有的媒体都是客客气气平铺直叙做君子状,那大概就不会有媒体了,也不会有什么舆情走势了。我说这些,都是常识,没什么新鲜东西,与理论无关,也不想咋呼网络时代的到来。动不动端出各种理论,或喊叫什么时代到了,就好像发明新式武器,有固然也可以,但不能信到盲从的地步,以为由此为开端,以前的经验都没有意义了。新武器还得要人操作,网络时代也还需要延续以往的法则。这都是常识。 
  还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而言,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里有权威,但没有绝对的权威。如果因为有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就判定别人思想意识有问题,进而希望整治学风,呼唤“良知”,我想这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没有用的。上述种种,都是常识。 
  连讲了这么多常识,是因为觉得现在的很多很严肃很正经谈文学和学术问题的文章,其实是不讲常识的,或者,常识仅仅是用来限制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从来都是没有限制,谈不上理性,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轮到别人批评时,才想到需要规则,需要理性,需要约束。 
  约束、限制、理性这一大堆概念摆在论敌面前都无法让对手服输时,进而怀念起组织,思念整风,盼望雷厉风行连根拔起的运动了。这都是非理性的作为。批评别人,其实就要有被别人批评的心理准备,哪怕在自己看来是最无礼的批评。批评的宽容,不是言语之间的谦让妥协,而是站在论敌的境地,设身处地,同情的理解。现在网络是发达了,但网络时代并不见得所有文学规则一夜之间全都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美国的网络发达不发达?好像也没有因此而有人说要废除原有的文学规则,或是说要整顿文学风纪,端正学风。在今天中国,网络世界带给文学的变化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传播空间的扩大。传播空间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作品和言论进入阅读视野。树林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这就是网络原则。至于这些与草根民主、严肃的学术思考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想是没有的。 
  草根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它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不会因为进入网络了,才有草根民主,或草根民主在网络时代变得轻而易举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而行。如果真这样,这种草根民主也只是草根而已,不是民主。还有,严肃的学术思考会不会因为网络而动摇?网络中有那么多学者的博客和网页,这是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如果因为网络而使得学者们的思考不严肃了,原因不在网络,应该是在学者自己的思想吧。 
  再说几句今天的中国文学,也是常识。文学有多种多样,有载道的,有言情的,有轻松一笑的幽默摆设,也有正经八百上下求索的大作,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者,也有狭邪黑幕鸳鸯蝴蝶派,这些都是文学。但现在我们好像只习惯以一种方式要求文学,这就是文学一定是批判性的,惟有如此才严肃,惟有严肃才有价值。以这样的尺度要求文学,那种所谓文学的摇曳风姿,所谓婉约,似都应在扫除之列。如果真那样,中国文学史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一面了。 
  联想到很多人对“新生代”作家和“80后”作家作品的批评,最常见的一句套话,就是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我想,这些作家作品是不是真的没有批判是一回事,即便是不批判,又如何?不批判就没有价值了?事实上,可以作为对照的是那些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有批判眼光的作家作品,他们在思想和艺术的表现方面又有多少进展呢?为什么严肃的面孔也没有支撑起他们的文学创作呢?大概严肃不严肃对文学而言,不是惟一重要的问题。严肃了,没有艺术还是白搭。我想对文学和艺术而言,生动活泼倒是更需要的。 
  来源:文汇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