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备考:淋漓尽致抒情怀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6 16:48: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写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呢?除了常用的一些技巧外,我们不妨也注意一下以下写作技巧:
  连用短语,倾泻激情。文章的语句确有长短之分,长句语气舒缓或曲折,便于表达委婉之情;短语则节奏快而强烈,便于倾泻激情。因此要将自己的切实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可以充分发挥短语的作用,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制造了有名的“五卅惨案“。叶绍钧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一文中向烈士默默表示哀悼,向屠夫及其帮凶发出强烈的抗议:
  微笑的魔影,漂亮的魔影,惶恐的魔影,我咒诅你们:你们灭绝!你们销亡!你们是拦路的荆棘!你们是伙伴的牵累!你们灭绝,你们销亡,永远不存一丝儿痕迹,永远不存一丝儿痕迹于这块土!
  有淌在路上的血,有严肃的郁怒的脸,有露胸朋友那样的意思,“咱们一伙儿,有救,一定有救”——岂但有救而已!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连串的短语,直接喷涌出了满腔的愤怒激情,使得文章的节奏显得相当紧凑,像机关枪的子弹喷出枪口,像狂风卷起的怒涛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除连用短语外,倾泻激情还可以采用排句、叠句等形式,也能加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细微之处,蕴藉激情。表达激越的情感,不一定非得使用重词浓笔,也不一定非得连连惊呼感叹,有时采取细腻轻巧的笔触,把整个心力倾注在似乎并不显眼的文字上,在缠绵和隽永的情味里,同样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如何为的散文《两姐妹》中,有一段描述了一对姐妹分别十几年后重逢时的情景:
  山中寂寂,竹林下一泓泉水溅在碎石上,潺潺地,把人带到一种恬静的境界里。这往往是回忆人生经历的时刻,她在沉思默想间,没有注意树后有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打量她,打量她好一会儿了;当她偶然侧过头去,不由微微一震,始而惶恐,继而愣住。啊,难道就有这样偶然的事么?难道这是可能的么?她微微翕动着嘴唇,可是却喊不出来。最后,看到那双明澈而又带着梦幻的大眼睛,看到微微把头一侧的姿势,看到那同样困惑的表情……两个久别重逢的姐妹,噙着泪水紧紧地抱住了。
  多年失散的亲人,而且是同胞姐妹,妹妹现年仅仅十九岁,这场富于戏剧性的重逢,该是多么使人激动啊!但作者有意制造的氛围却是静谧的,姐妹惊喜、悲欢的神情,也写得富于层次,带有节奏感。这一切作者似乎都在有意地避开任何惊人之笔,极力通过传神的细节去展开,包括令人不易察觉的“不由微微一震”、“微微翕动着嘴唇”以及“微微把头一侧的姿势”等等,就在这些细微之处,作者蕴藉着满腔激情,使人们完全可以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
  转换人称,抒发激情。写文章进行抒情的时候,采取第一人称叙述,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把文内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或“我”的所见所闻,使人感到真切,易于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而采取第三人称,通过客观介绍,让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变化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比较自然灵活;有的抒情段落则可直接呼唤“你”,插进这第二人称,也是宣泄作者情感的一种手段。
  一般情况下,要求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也是允许的。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点时,往往不自觉地突然转向所追怀的人物。比如在电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解说词中,有时是在沉痛地述说:“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用的是第三人称。有时又在直接向总理倾诉:“敬爱的总理啊!我们多么想再多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周总理啊,您在天安门前停一步吧!”“敬爱的总理啊,您怎么走得这样急?”是用第二人称。人称的变换,角度的交错,使得全篇气势奔腾,情感波澜起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