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机遇的双重色彩——《项链》真假归位新探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20 19:40: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8
七八十年代人们把《项链》解读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富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奢华生活的悲剧女性。我们说这种观点已遭到了当代越来越多解读的质疑,因为它只看到了玛蒂尔德不崇高的一面;只看到了她人生无奈结局的一面;只看到了她十年生活荡涤戏剧性的一面。所以站在新课标人文关怀的基点上,我们有必要对玛蒂尔德的“虚荣”作进一步的救赎与探询。
应该说玛蒂尔德的“虚荣”并不能仅仅用阶级来界定,悲剧也并不能仅仅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中体现,我们说《项链》之所以具有世界性的阅读魅力与不朽的情感共鸣,它必然是超越阶级性而带有世界普遍性的。况且,现代心理学也表明“虚荣”它本身是我们每个人人性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小资产阶级所特有的专利。应该说,“虚荣”本身并不带任何色彩,它是中性的。所以,也并不是所有的“虚荣”必然会走向“悲剧”的人生。
纵观全文,其实玛蒂尔德的“虚荣”很简单,也很平凡,一个漂亮的少妇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其间,她经历了幻想阶段到实践阶段。
文中说“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所以她对于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感到苦恼,进而她梦想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拥有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以及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等等。我们说这种生活虽然不崇高,但从人性趋乐避苦的角度讲,这也无可厚非。或者可以说她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幻想的生活状态,这在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背景下是极其普遍正常的。它没有突破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约束范围。所以这种“虚荣”本身并不带任何破坏性与伤害性。如果从象征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虚荣”理解为玛蒂尔德对于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次提升的表现。真正的问题是,在她通往理想人生状态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出现那一张请柬——一张跻身上流社会的“入场券”。而也正是“这个机遇”使她的命运出现了沉浮与跌宕。
在文中,作者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这三步曲勾连出了玛蒂尔德命运的遭际。而在这三步曲中,作者始终隐藏着“真”“假”两个维度。借项链时,玛蒂尔德东挑西选最终却挑到了一挂外观美丽而实质虚假的项链;在晚会上,她一方面沉浸在美丽假项链带给她真实的自我求证中,另一方面她又莫名其妙地丢了项链;最后在还项链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真实地付出了十年青春代价。然而,她却被佛来思节夫人告知项链是假的。在这挂项链戏剧性的嬗变中,我们能够看到命运变幻莫测充满偶然性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她在偿还项链债务时所彰显的善良、诚实、守信、勇敢等性格底色和价值力量。但我们说,真正构成玛蒂尔德悲剧结局的根源并不是一挂美丽的假项链。应该说这挂美丽的假项链只是作为一个“伪机遇”的符号而存在,它圈起的是一个伪机遇,而这个伪机遇则圈起了玛蒂尔德人生命运的轨迹。所以并不是一挂美丽的假项链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而是她抓住的这个伪机遇,改变了她一生的方向,使她一直在她所幻想的存在方式之外存在。
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伪机遇呢?文中一开始玛蒂尔德就以自己美丽动人作为自己唯一的资本,作为跻身上流社会唯一的资格,而在那个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上流社会界限的标准并不是她所具备的,作为一个女性想真正跻身上流社会,玛蒂尔德所拥有的美丽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但玛蒂尔德却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所以玛蒂尔德一开始抓住的就是一个伪机遇,因而她实现伪机遇的程度越深,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应该说悲剧的结局早在冥冥之中被确定。
当然,莫泊丧并不是仅仅让我们知道玛蒂尔德把握的是一个伪机遇,也正如他在文中所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也许这正道明了人生的境况并不像我们理性分析这样具有明确性。应该说生活中机遇的真伪与我们把握的限度都是充满无奈与艰辛的。正如这假项链本身具有美丽的外表一样,伪机遇的出现也总是充满诱惑的,而玛蒂尔德对假项链的主动选择则更说明了机遇真伪的难以确认和主动把握的困难。所以玛蒂尔德留给我们这样虚假的选择权力时,也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每一个人谁都无法完全确认每一个机遇的真伪,从而只把握成熟的机遇,放弃伪机遇。其实,我们和玛蒂尔德一样,随时面对与把握伪机遇都是我们生存中偶然中的必然。
于是面对这种伪机遇带给玛蒂尔德嬗变的一生时,有人用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性格及命运”来诠释玛蒂尔德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结局,有人用培根的名言“奇迹多在厄运重出现”来品味玛蒂尔德在困顿中高贵的自尊所闪烁的光辉,从而得出了两条泾渭分明视角:在示弱者看来,玛蒂尔德在十年艰苦岁月碎屑的堆积中丧失了美好的青春,从而看到了偶然性带给她的宿命意义,而在强者看来玛蒂尔德却在生活的边缘维护了人的自尊与尊严,从而高扬了她人生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那玛蒂尔德十年辛苦究竟是为了准备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呢?还是她一直走不出项链的真伪带给她人生的羁绊呢?玛蒂尔德到底用忧伤的眼泪去珍藏十年的艰辛呢?还是用绝决的姿态继续向泡沫的人生挥手告别呢?莫泊桑却给了我们一个平静的悲剧基调:他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我们说玛蒂尔德幻想过平凡的幸福,也经历过现实中高贵的痛苦中,也许“败坏”与“成全”恰恰体现了伪机遇带给玛蒂尔德双重的人生色彩:一方面伪机遇让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青春代价,给她理想之路上留下了伤灼与痛苦,但另一方面她又没有在伪机遇的左右和怂恿下走失自己,而是在自己生活的世界和生存视野中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一方面伪机遇带给了她现实生活中戏剧性的结局,但另一方面这也让她深深地感到在幻想世界中不可能找到真实的生活力量;一方面伪机遇带给了她巨大的人生落差,但另一方面她又没有走向堕落的深谷,而是在自我选择中获得了无悔的骄傲。可以说伪机遇的正面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但玛蒂尔德却给了它一种向善的力量,因而它的背面体现的将是高品味人的自尊,伪机遇也被她这种向善的力量雕塑成了一种精神的维纳斯,因而在玛蒂尔德青春的流失感中其实有着沉甸甸的生命承诺,我们甚至可以相信她的青春也许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迁徙”,她的青春在高品味的尊严中历险,在精神世界里依然灿烂。
也许,当我们不去躲闪而真实地面对伪机遇带给玛蒂尔德命运的双重色彩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任何的选择都要付出代价,如果玛蒂尔德错过这次晚会,那她不知要在幻想的痛苦中度过多少忧伤的岁月。
所以通过玛蒂尔德个体对伪机遇把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警示我们自己如何面对这个充满竞争而又机遇丛生的社会:应该说,机遇与我们人生同在,生命有多长,机遇就能伴随多远,我们一生其实就是无限多机遇最小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成熟机遇需要的条件那么苛刻,而另一方面伪机遇又随时与我们擦肩而过,一方面机遇充满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另一方面机遇的真伪却又变得更加难以辨认,这使得我们选择的权利更加有限。
所以,从《项链》体现的伪机遇的双重色彩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勇敢的抗争与我们积极的怀疑是我们面对伪机遇的唯一姿态。同时,在玛蒂尔德悲欣交集的命运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伪机遇的双重色彩带给了她人生经历的丰富性,而这种经历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原载于《语文报》2008年1月1日和1月15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