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诗意绽放
作者:顺德区北滘中学刘泉海 关瑞燕 时间:2009/2/26 8:45: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27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挖掘文言文本的审美价值,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消除学习文言文的茫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深刻地感受到文言文的审美价值。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了古圣先贤对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古代文人墨客的自然描写、情感抒发、史事记载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这些又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统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我们可以悟出编写者们匠心所在。以粤教版为例,就内容而言,必修二的文言文选文侧重展现古人的丰富与深邃的情感世界;必修二选文侧重表现古代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必修五选文则侧重探讨古代文章的实际功用,展现作家的写作个性与审美追求。就文体而言,体裁可谓多矣:疏,表,赋,史传,书信,杂感……选文庞杂,内蕴丰富,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体悟文言文美学意蕴的好素材。
文体不同,美学意蕴也不同,赋的音韵美与形式美自不待言,其他文体也有其独特的美学魅力,教师要充分领悟其美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里漫步。就史传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的荣辱成败的人生轨迹感悟生活哲理,体悟民族精神的传承(如《鸿门宴》、《段太尉逸事状》、《苏武传》等);就抒情文章而言,要通过探讨古人的心理历程,感受他们的荣辱观,进入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思考人文关怀(如《项脊轩志》、《陈情表》、《赤壁赋》等);就议论文而言,则通过学习策论警语,接受优秀文化的濡染,追求崇高理想(如《劝学》、《师说》、《游褒禅山记》);就杂感而言,通过与大师精神对话,考察古代人事的得失,探索事例的是与非(如《谏太宗十思疏》、《报任安书》)……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都可发现文言文中实有着现代文难以取代的美学意义。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的选文经过了编者的千挑万选,是古代典范之中的典范,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它对学生人文思想的濡染与美学熏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应创造性地选择与运用各种教学设计,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学修养。
(一)品味亮点
每一篇文章都有与众不同的亮点。文章的亮点就是文章耐人寻味的地方,有的亮点显而易见,如《项脊轩志》中写景的片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淡雅而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用小鸟啄食、明月、桂影衬托环境的清幽,用“珊珊”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也写出了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而有些亮点,初看平平无奇,细品则如饮陈酿。如《项脊轩志》,归有光将崇高的祖母之爱、伟大的母亲之爱与温馨的夫妻之爱都寓于平淡的叙事之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段描写准确地描写了一位慈祥、平易近人的长辈形象,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之情,也流露了祖母对孙儿刻苦攻读的殷切期望。再如写夫妻之爱,作者全无直接描写之语,只是通过回忆“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这样的生活琐事表达他对妻子的忆念。
(二)设疑激趣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又有古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管教材是专家校对选编,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教师如能参照多种版本对学生设疑激趣,定可以活跃学生的探讨文意的思维。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名篇,对这样一篇文章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至孝的情怀上,在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委婉含蓄,洞察全面”的陈情技巧方面,我以粤教版的《陈情表》中的一个词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这句话中的“特”其他版本为“特”。我要求学生根据文意对该处为“特”还是为“将”展开讨论,探讨二者在表意上上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普遍认为“特”字好,因为“特”更能反映皇帝对李密的重视,更能突出李密内心的惶恐和对皇帝的感激。如果用“将”,就意味着事件并未发生,既然没有发生,皇帝就没有特别重用李密的意思,李密心里的负疚感也就不会太重。因此学生认为,用“特”能解除了皇帝对自己的戒心,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挖掘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基本是名家名篇,有的作家既是诗人,又是文章大家,名作较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作家的道德修养与精神世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如苏轼,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诗文皆是精品,尤其是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粤教版选用了他很多作品,这足以证明编者对他的重视。必修课本里选录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选修教材则录用了他的后《赤壁赋》、《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诗文除了后《赤壁赋》,基本上都能反映作者放旷自适、藐视政治厄运的性格特征。但是如果对苏轼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不能走进苏轼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些诗文与后《赤壁赋》的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分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两首词。这两首词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的情感世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诗句真实地再现了苏轼被贬以后内心的惶恐与孤愤。读了这些诗句,就不难理解后《赤壁赋》中苏轼梦中为何会出现孤鸿与道士。苏轼在黄州山水中寻回了一个真正的自己,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他情感挣扎的心理历程,通过比照诗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我们才能让学生理解余秋雨“苏轼成全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这句话的含义。苏轼在黄州完成了他的人格冶炼,“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了淡泊与静定,也沉淀了他的不屈。
除了苏轼,其他作家的诗与文也可以结合起来探讨研究以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比如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与他的《滕王阁诗》在内容上的呼应,理解其中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宇宙永恒的感慨。当然也可以联系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来理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的落寞。《阿房宫赋》可以引用杜牧的其他咏史诗来看他的史学观。
(四)精彩导入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文无数,他们之中的佼佼者赢得了后人的景仰,读书随笔灿若星河。即使找不到古代人的读书笔记文献,现代也有取之可用的素材。像《赤比赋》,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与余秋雨都曾抒发了他们对苏轼的景仰之情,他们的点评当然也上一个很好的导入题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试看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背景导入呢?既为学习《赤壁赋》张本,又鼓励学生多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可谓一箭双雕啊!
其他文章也可以引用名家点评做导入语,如《逍遥游》,鲁迅小说对庄子就有一段评语:“其文则汪洋辟合,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段评语高度赞扬了庄子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以此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他们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这篇美文。
(五)美学鉴赏
传统的文言教学很少强调人文性,很少就专题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几年下来对所学的课文往往没有什么印象。而新课改却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和健身能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奠定基础,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文化散文之作,这给现行的沉闷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曙光。05年底获得佛山市阅读教学比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史记的崇高美与悲剧美》令人耳目一新,她以“看我如何死”与“看我如何生”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探究史记人物的生死观,最后得出“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的观点。受此启发,我们教师也应该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与美学内涵,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濡染与熏陶。
现行教材都是分专题而设的,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才学钻研文本之美,或侧重人文因素,或侧重挖掘美学内容,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探讨中提升鉴赏能力。必修二的文言文主要是抒情文,就引导学生对比文章抒情方式的差异;必修四的文言文主要是议论文,就引导学生探讨议论的角度与方法上差异,概括他们身上共同的民族传统,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文内涵……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对比点,让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来,走进古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人文魅力。
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后的宣言里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机会。”这证明我们传统中有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深邃思想,我们民族身上是有一种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品质。文言文是传承文化传统的,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教师要秉承课改精神将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不能只将文言文教学定格在字词教学上。因而将文言文讲出诗意,讲出韵味教师义不容辞,我们坚信,只要教师能不断地提升个人学识素养,刻苦钻研教材,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诗意绽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