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高考小说选考学生答卷看小说教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3 10:42: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8
  2008年广东高考选取了巴西超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罗萨的一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河的第三条岸》主要寓意一种对人生某种意义追求的可能性。《河的第三条岸》选材体现了高中新课标“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多元文化”精神。所设计的3道,分别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考点上考查,符合考纲要求。但是这篇小说象征性的主题,以及荒诞的艺术手法,令不少考生如坠入云雾里。尽管命题者在第18小题给了考生提示,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有相当难度。另外,高达1500字的阅读量也使不少考生手忙脚乱。
  一、答题情况分析
  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选择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约占全部考生的32%,平均分约为6.6分,低于07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略高于今年实用类文本的得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广东考生在文学类阅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1.思维习惯欠缺。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是评判考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可以基本判断出其阅读的思维习惯。《河的第三条岸》直接考查了小说的“三要素”之中的“人物”,要求考生概括出“母亲”的形象。根据一般的思维习惯,对此考点的表述应当是首先按照“……是一个……的人”这种模式来整体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然后是用具体的事例来举证前面对人物的定位,而不少考生却没有这种思维习惯,如有考生这样答第17题:母亲是一个对谁都很严格,脾气爆燥(暴躁)但她其实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她并没有骂我,反而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偷到的地方。她有着一家之主之位。这样的回答在思维的步骤上缺少对母亲形象整体定位这一环节,却直接用文中的部分语言分析母亲。有些考生更是根本没有看清楚《河的第三条岸》的作者是巴西人,忽略文本信息提供的基本信息说:“母亲是一个含蓄、保守的典型的中国妇女”“母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真不知道我们的考生是从哪里得知文中的“母亲”是中国的!这反映出部分考生没有基本的阅读思维习惯,想当然地答题。
  2.审题能力不强。审题明确清晰是解答现代文题目的前提条件,审好题有时比答好题更为重要,有的学生对题目一扫而过,连问的是什么也没有弄明白就匆忙下笔;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关键和限制条件,回答的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如第17题有学生竟答成了“父亲是一个尽职的人”;第18题,有考生忽略了命题人所设的“如果这样”,抛开主题甚至联系实际大谈特谈自己的看法:“我”赞同“父亲”的做法,因为我理解父亲,我们的心灵是相互勾通(沟通)的,我理解父亲内心的痛苦,他缺乏的是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再加上我一向很尊重父亲,我喜欢他那尽职、本分、坦白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因此,父亲的做法是对的。题目是思考的触发点,是答题的方向,只有牢牢扣住题目,审准题目的要求,答案才有可能准确和有效。
  3.概括能力欠缺。今年高考小说阅读的三个题目都检测了考生的概括能力,需要考生从具体的情节或人物的话语中概括出有效答案。而有不少考生的答题显然缺少思维的过程,没有概括能力,只抓住文中的只言片语而胡乱答一通,比如有考生将答第17题简单、笼统的答为:母亲是一个很好的人;也有考生根本没有概括,只简单答为:母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无法立即,牢骚满腹,她只想尽力挽回父亲,让父亲支撑起这个家,母亲也是爱父亲的,她将食物通过儿子送到丈夫手里,她担心父亲。这样的答案只抓住一些 “母亲”的相关信息,没有将具体的事例经过思维的加工,成为概括性的语言。这既反映出考生对《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不明确,又反映出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欠缺。
  4.死记硬背,无中生有。部分考生为了应付高考,在考前或从某些参考资料上或从以往的练习中死记硬背一些常见的鉴赏术语,在考试时机械套用,往往出现答非所问或只流于形式,如有考生回答第17题时说:从母亲身上反衬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从“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更深刻的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更有考生照搬一些教条的阶级分析发来分析“母亲”的形象:本文主人公的母亲表现出了贫穷落后的阶级社会对命运的失落和对一些无能人士的讽刺。写了主人公的母亲只对钱和有能力的追求,对没有能力的人的厌恶。本文讽刺当时落后的社会阶级。母亲是一个坚强又被封建社会制约着的妇女。没有平时的苦心钻研和点滴积累,而幻想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蒙混过关,最终会原形毕露,得不偿失。
  二、粤教版《语文》小说编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其“必修课程”中对小说的教学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了解小说的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课标》精神,粤教版必修课本中的小说编排如下:
  教材册 单元位置 篇目
  必修1 无 无
  必修2 无 无
  必修3 第三单元 《药》《项链》《等待散场》《差别》《荷花淀》《春之声》
  必修4 第三单元 《宝玉挨打》《阿Q正传(节选)》《变形记(节选)》《失街亭》《棋王(节选)》
  必修5 无 无
  粤教版所选的小说类型基本上落实了《课标》的精神。另外,从上表可以看出,在5本必修教材中,小说单元所占的比例并不重,阅读量约6万字。作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说与它在必修教材所占的比重并不相符。这样的小说阅读量是难达到《课标》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课堂资源中提高效率,侧重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小说阅读思维的形成。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基本掌握什么知识,形成什么能力等等,都是摆在每个执教者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小说单元教学建议
  学生在高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在高中小说教学中从最基本的常规抓起,以实实在在的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树立以能力为第一位的教学思想。教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小说,避免概念化,机械化和粗暴式的灌输。通过本单元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学会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2.加强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的考查其本质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检测,加强思维过程的训练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关键。阅读分析其实质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由现象到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一般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考生在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寻找最富有概括力的词句,或将有关的内容归纳提炼,或用自己的话转述概括,做到意思明确、简洁有力、通俗畅达,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会将含蓄的语句明确化,具体的语句概括化,形象的语句本质化。
  3.加强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08高考广东语文卷的三篇现代文材料分别涉及到文艺美学、超现实主义和科普文,由于缺乏相关的阅读经验,这几类文章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让广大考生很不适应,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反应出广东考生在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方面的不足。阅读能力的提高应以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范围的扩大为基本前提的,多读书、读好书才是阅读的源头活水。
  4.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今年高考的现代文必考和选考的阅读量约在3200——3400字之间,由于文章的主题或观点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阅读速度不快的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导致时间不够,影响整份试卷的答题。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阅读速度和习惯,要回答好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是有相当困难的,考生在平时要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比如速读与精读结合,读文与读题相结合等,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质量。
  5.以课内教学促进课外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课外自渎文学名著(五部一生)极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就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