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生命之夏的赞歌——《夏感》中“黄金”一词的深度解读
作者:浙江省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章国华 时间:2009/3/3 15:28: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562
在一般人眼里,黄金的色彩总是和收获的秋天联系起来的。而作者却用“黄金”一词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这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
其实,这就是文学,文学的眼光不是以客观景物特征的真实为唯一参照系,来表达作者自己生命独特感受的,有时为了强化感受的独特,它遵循的是作者心灵感受的真实。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贴近自己心灵所感受到的真实。
一、夏季如黄金般珍贵
首先,在作者眼里,他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但他把这种金黄的色彩理解为一种中性的颜色,他既没有春之冷色调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也没有秋之色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在作者眼里,中性的颜色是过度的颜色,是一种延展性色彩。中性的黄色,它既联系了春的希望,又承接着秋的丰收,既让春的希望继续变为现实,又让秋收的理想变得越来越近。正如文中所说,夏季它是一个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样的季节如金黄一般,这里,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高粱玉米,翻滚麦浪,这些可见的金黄的色彩之上,更体现在这个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的重要如黄金般般珍贵。下文讲到,在这个季节的骨节眼上,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一个“挑”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棉苗悄悄地把麦子生命的重担接下来,继续迫不及待地生长。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一个“举”字让人联想到了高粱生长的争先恐后,生长的誓言惟恐来不及宣布的情景如在眼前。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一个“匍匐”,让人觉得那瓜秧已经脱离了生长的静态,那种成长的状态仿佛活脱脱地在我们眼前展现。这是一个如黄金般珍贵的季节。它们声声不息,在急促地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这样的夏季确实如黄金般珍贵。
二、劳作如黄金般可贵
夏天是急促的,夏天也是紧张的,他把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田间的农民挥着镰,弯着腰,流着汗,心里只想着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早起晚睡,还要一直忙到半夜。
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劳作更多的是一种体力劳动的消耗与辛苦,但在文字中我们丝毫没感受到。因为这里劳作的繁忙在作者眼里,已经脱离了体力劳动的苦和累,作者在繁忙的劳作中,更多透入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的感情。在夏季这样特有的繁忙劳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勤劳的品质中如黄金般可贵。他们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劳作,劳作出了塌实朴实,也劳作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所以在文中我们看到: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虽然劳作已经很辛苦了,但在作者眼里,正是由于他对夏的喜爱和对赞美之情,所以那么繁忙的劳作也显得诗情画意,充满情趣了,劳作的辛苦在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成了一种生命自身的需要。这种劳作确实如黄金般可贵。
三、生命如黄金般宝贵
夏季不仅是紧张急促,还是热烈的。金黄的大地,金黄的麦浪,而且翻滚,扑打着。热风浮动也如金黄的麦浪一样铺面而来。可以说,在作者眼里,用金黄色彩来书写夏的感受,已经不仅仅限于他本身色彩,他已经把金黄的色彩所带有的珍贵、可贵、宝贵的品质融入到了夏天的景物之中,那芊芊细草在夏天已经成为浓浓厚发,那淡淡绿烟已经在夏天黛色长墙,那蝉儿声声长鸣在夏天已经代替了轻飞慢舞的蜂碟,麦浪翻滚扑打着远处的山,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战舰。那种铺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和已经酝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夏季展现着其他季节所没有那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磅礴之势,这也如黄金般的宝贵。
夏天麦浪有节奏的扑打扑打与人们快割快割与快打快打,这里,自然的节奏和人的劳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同步。所以作者说,这里的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正是因为繁忙的人们那种生命节奏与自然生命的偕同进行,才让我们觉得他们忙而不苦,苦而有奔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生命对自然生命深深的认同与和谐相处。这样和谐生命,怎么会不如黄金般的宝贵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不仅赞美黄金般的夏季,赞美夏季黄金般的色彩,更赞美夏季黄金般的时间,赞美在夏季里,勤劳的人们那黄金般美好的品质,更赞美夏季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气息。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看到,在紧张的勤劳中,人们在创造丰收的生活,在繁忙中憧憬幸福的生活。透过作者对夏热烈的描写,我们看到生命气息的蓬蓬勃勃,而且在夏急促的节奏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状态的争先恐后。
可以说,通过对自然之夏的赞美,我们看到作者其实是对生命之夏的赞美,是对夏天自然界中特有的生命爆发力的赞美,是对夏天处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自然展示的声声不息的生命状态的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生命之间共同和谐律动的无限歌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