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初探
作者: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中学 王绪利 时间:2009/3/13 8:57: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7
针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就要科学严密的安排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一堂课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以外,我把四十五分钟分成若干个小单元,进行教学,比如:
开展课上两分钟的说话活动,就是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轮流作自我介绍,这样既练习了口语又学习了课本知识。我要求的内容更广泛,只要是积极向上、风趣幽默的话题都可以讲。这个活动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是轮流说,班里60多个学生,有的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一次,所以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不爱看书的开始看书了,不爱买书的也开始买书了,有几个同学把书店里的大部头的“幽默大全”、“聪明人的故事”都买回来了。随着活动逐步开展,我开始有计划的规范学生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初一年级基本上就是讲故事;到初二时,则侧重于说明,这就有一定的难度,我就结合课本知识讲解说明的方法,从我们熟悉的事物说起,告诉同学如何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有趣;到了初三,我就把说话改成了演讲,针对班里的或者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进行演讲。关于减负问题就有好几个同学演讲,后来我还就减负问题组织了一次辩论。有些同学的发言非常精彩,课下我把其中有一个同学写的辩论词读给老师们听,得到老师们的交口称赞。这次中考作文题是“压力”,考试下来,同学们都很高兴,觉得特有话说,因为类似话题同学们都写过。
课前说话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初三总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它锻炼了同学们的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拓宽了语文的学习。
开展课前三分钟朗读活动。这同样是轮流进行,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朗读材料自己找,原则是要适合朗读,内容积极健康,能给人以审美情趣。朗读要求,语言要流利,读准字音,能准确的断句,有适当的语速、语调,要读出感情。朗读中,要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
同学们为了找到一篇好文章,都很下功夫,跑图书馆,到书店,有的同学还发动父母一起找,为了找到一篇好文章,许多的同学都需要读很多的文章。因为我们规定一篇文章要拿到班里去读,得事先通过他所在的四人小组,再交老师看过。同学那一关,有时很不好过,常常会由于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不同而争执起来,要求老师来仲裁。每每看到同学这样的争执,我心里都非常高兴。如果说争执是朗读活动中副产品的话,那这也正是我们语文学习中所需要的。
同学对朗读也很认真,为了能朗诵好一篇文章,同学总是先熟读,然后给同学读、给家长读,有的同学还对着镜子练口型,模仿表情和手势。到讲台上读的时候,有些同学由于读得多,都能背下来了。
记得有一位同学读冯冀才的《珍珠鸟》,那位同学读得很动情,教室里静极了,仿佛那只珍珠鸟就落在了我们的书桌上,就落在我们的肩头。教室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家似乎是生怕惊动了可爱活泼的小鸟。
由于注重朗读训练,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都可以轻松对付语文试题中的所谓能力测试题。原来有同学拿起一篇文章就怵头,读起来磕磕绊绊,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随便拿起一张报纸都能流利的读下来。
朗读训练也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陶冶了同学们的性情。朗读训练,同学们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同学们开始喜欢高雅作品、大家作品。我适时的引导同学注重课外的阅读,用我的话说,就是要“用高雅、高尚、高层次的作品占领阵地。”
语文课的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知识,那就太狭隘了,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则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结合课文给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名著。比如学习《生命的意义》,讲保尔的故事、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我给同学们讲祥子的故事;学习《最后一课》时,结合练习我讲了《四世同堂》中瑞轩兄弟的故事、大赤包橘子的故事。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并开玩笑的告诉他们,《红楼梦》可是一部精彩的“言情”小说。我曾经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讲《西游记》,讲原来电视连续剧中没有拍的精彩故事,同学们都说不知道书里还有这么好的有意思的故事,比那武打小说有趣多了。有一段时间,我还利用早读时间,安排读《红岩》。通过故事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导同学读原著。拍成电视的我就指导他们看,正好后来电视播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就安排同学看,并和读过的小说作比较,同学们从中领悟到原著的、语言的魅力。
正确的引导同学们课外阅读,不仅巩固了书本知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并且对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自然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也都体现了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