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立意的五个层面

作者:游晓林  时间:2009/4/1 10:29: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6
  一、慎重对待话题材料
  话题作文让考生自定立意,并不意味着话题作文想怎么立意就怎么立意。任何材料都可能具备多义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话题材料的不同角度出发可引出多个不同的话题,得到多个不同的认识,而话题作文只能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写作,简单地从话题材料出发立意往往会导致偏题。例如,2005年全国卷Ⅲ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若考生仅仅根据材料中一个侧面的含义去讲大恩不言报、危难之际见真情或讲人性的善恶与美丑,完全不谈“忘记与铭记”二者间的关系,就偏离了题意。
  二、仔细揣摩话题的比喻意义
  话题作文中的“实题”,往往具有比喻意义,写作时要认清“实题”的特征,准确理解“实题”的具体内涵,化实为虚,把话题引向深入。
  2005年高考湖南卷要求写一篇以“跑的体验”为话题的文章,考生如果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跑步这种人类最简单、最方便的运动方式的体验上,而是从跑步带来肢体痛苦的同时也能让人获得精神和意志上的成功来写,文章就会显得层次更深。
  三、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文立意时切不可简单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如果能再往前一步,透过现象深入地开拓本质,揭示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便会写得更深刻。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西安一女子夜遇劫匪,不堪威逼跳进了护城河,两劫匪跳河相救,事后对女子说:“我们只要钱,不要命。”某媒体就此发表文章认为,抢劫是不道德的,而救人又是道德的,两者结合起来应该是“次道德”,“次道德的出现也是社会的进步,承认次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对所谓“次道德”,你怎么看?请以“次道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材料表面上看,次道德的的确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我们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一篇题为《道德岂容“次”?》的作文,首先对次道德产生的根源和心理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劫匪打劫之后的救人’只不过出于人犯错后本能的一种不安。”接着,作者承认这种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或许良知尚未泯灭,但同时也指出这种事后的“歉疚”并不能改变其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的后果。在否定了“次道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观点后,作者明确提出当今社会“应该追求健康、完美的道德”。这篇作文层层推递,步步深入,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学会辩证说理
  世界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高中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往往表现出片面和武断的倾向,在作文中他们常常会说些“过头话”。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让自己的文章充满思辩色彩。
  例如,2005年高考重庆卷要求以“自嘲”为题目作文。“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和自谦的人生态度无疑值得提倡,但是一旦超出一定限度,自嘲就会变成完全的自我否定,变成自卑和颓废,考生在作文里应当对这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地描述和分析。
  五、立意力求创新
  推动作文创新有两个车轮子:一是想象,一是思维。禁锢思维压抑想象,无异于扼杀学生的生命。单就思维创新而言,它有两种基本程式——聚合思维法和换角度思维法。
  “聚合思维法”是先用发散思维求异,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思考,然后用聚合思维求同,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见解。例如,对于“知足常乐”这个话题,一般考生或从“物质生活上,知足才能常乐”立意,或从“精神生活上,不知足才能常乐”立意。如果我们用聚合思维法思考,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立意为“在物质生活、个人利益上,知足才能常乐;在精神生活、工作学习上,不知足才能常乐”,就显得角度新颖。
  “换角度思维法”是指对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构思立意,往往能写出不同的新意。如上文“知足常乐”这个话题,我们若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在物质生活、个人利益上,知足才能常乐;在精神生活、工作学习上,不知足才能常乐”的看法貌似辩证,其实不然。可换种角度立意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常乐之道都是‘相对的满足,绝对的不满足’”,因为“相对的满足,是前进的支点;绝对的不满足,是前进的动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进步,才能常乐”。如此立意,显然高人一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