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题型突破策略

作者:赵振翔  时间:2009/4/8 8:26: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70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两点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命题者在对该考点进行考查时一般围绕上述要求进行设题。虽然题型多样,但鉴赏诗歌语言却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因为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要读懂诗歌就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感悟、分析和鉴赏。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会就此设题;说它是一个主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意境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并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要求考生作一定程度的述评。
  高考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四种:
  一、词语运用类
  【考题回放】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
  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诗眼评析类
  【考题回放】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
  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三、理解句意类
  【考题回放】
  (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并要求考生能就与诗歌表达的相关内容进行横向的比较,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
  该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为“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意在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表现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看似直抒胸臆,但表达过于直白,且有悖于作者抒发思乡感情。而“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中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可以让读者对出关的情景产生无尽的遐想,符合诗歌情景交融的创作要求。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精妙之处。考生在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说明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与特点,并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怀,要说明情和景之间联系的方式。
  【参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四、分析特色类
  【考题回放】
  (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品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显著语言风格。
  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构思新颖,比喻巧妙。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清秀与灵动。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清新亮丽,作者的笔触细腻传神,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
  在回答这种题型时考生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更要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还要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所创造的意境及达到的艺术效果。考生若能在平时加强诗歌赏析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方法,应用合理的步骤,那么在做诗歌鉴赏试题时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