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话题作文的创新

作者:佚名  时间:2009/4/27 22:06:02  来源:新旭日升腾转发  人气:1726
  孙绍振老师在许多文章中对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例如“作文只占60分是天经地义的吗?”前几年的话题作文,“虽已从改革以前的政治话语的强制性规定中解放了出来,但又进入了道德话语的牢笼”。他激情澎湃地呼唤作文改革,呼吁作文创新。我们作为中学一线的老师深有感触。下面笔者就中学生话题作文创新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文贵创新。现行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两部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分为四大方面十二小点,四个方面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深刻主要是就立意而言,要求考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丰富是就材料而言,要求材料丰富,形象丰富,意境深远;有文采主要是就语言而言,要求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要求见解新颖,善用新鲜的材料,或构思精巧、推理想像不落俗套,或能够表现一定的个性特征。有创新是就文章总体而言,它既是对文章的要求,更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倡导。高考作文设立发展等级,尤其是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个侧面,改变学生作文的保守状态,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通病就是流于一般,或囿丁陈规俗套,或步人后个,没有创见,写不出新意。许多考生在写作实践中受着思维定势的影响,机械盲目地屡屡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例是1991年高考中要求“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的片断作文,因为题目列举的是“满月”的例子,因而许多考生“一窝蜂”的拥向“太阳”,去描写太阳,烤得阅卷老师焦头烂额。相反有创意的考生想到的是花环、古井、钱币、枪口等等一个个极具意味的想象物,赢得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成功。
  为了适应新的作文评改标准,为了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作文,我们就必须在作文的“新”字上做一番文章,力求出“新”。
  那么,怎样才能创新呢?概括地讲,要能在写作中大胆创新,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创新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考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突破的情况下,也尽量在细小方面“跳一跳”,比如标题巧一点,开头新一点,文中安排一两个动人的细节,力争有一两处亮眼的语言,等等。这是一种境界,有境界则自成格调。第二,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创新的死敌,要创新就要突破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自由飞翔。
  具体地说,话题作文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题目出新,先声夺人。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就是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好的题目准确、简明、醒目、新颖,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同时还存在着给阅卷人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能拟出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好文章,再配上一个好题目,就是锦上添花了。
  近三年的高考都是话题作文,均要求自拟题目,这就要求考生在拟题时既要能注意到题目的简明、醒目,能够吸引人,又最好能新奇独特,不落俗套,能生发特有的含义,显出其不同凡响。在2001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优秀作文的标题不落俗套,出新出奇,耐人寻味。
  有的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为题,如《诚信,人生因你而精彩》、《我诚信,我快乐》、《寻找失去的》、《我诚信,我美丽》、《守住心灵的契约》、《没有了诚信,还能走多远》、《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等等,语言优美,而且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富有诗意美。
  有的巧借名言警句作题目,如《诚以养德,信以修身》,此题仿用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成。还有如《生命诚可贵,诚信不可丢》、《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等都是巧借名言警句为题,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有的甚至借用了歌词来作为文章标题。如《一句话,一辈子》,此题引用周华键演唱的《朋友》中的一句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突出了朋友间的诚信,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意。另外如《明明白白我的心》这个标题,也是采用了大家十分熟悉的歌词入题,这颗“明明白白”的心,也就是恪守诚信的心,决不撒谎,绝不欺诈。
  有的是巧用比喻、双关、谐音、拈连的修辞手法来拟题,如《诚信,为人的底线》,这个标题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了诚信是传统道德中待人接物的起码原则。另外如《生命“诚”可贵》这个标题,就是活用了我们都知道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诗中的“诚”是“诚然”的意思,这则标题运用双关修辞,巧妙地将“诚然”换为“诚信”,可见作者的机智灵活。
  还有的运用了数字入题,不同凡响。如《7-1=0》,以数学的等式为题,暗示7个背囊中“诚信”这一背囊的重要性,去掉了“诚信”,其他如“美貌”、“金钱”等都会丧失。类似的还有《1>6》、《说一比六》等标题,用数字入标题,强调了“诚信”背囊这个“1”比其他6个背囊都重要。
  二、立意出新,发人深思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意旨。如果写记叙文,就要确立它的主题思想,如果写议论文,就要确立它的基本观点,如果写说明文,就要确立说明的主要内容和说明的意图。意立得如果,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格调和品位。古人曾说过:“意犹帅也。”这就是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写话题作文首先要立意准确,进而求新。在高考阅卷中,阅卷老师对千人一腔的立意普遍感到不满意,而偶遇立意新异的文章,则精神为之一振。因为新异的立意,独特的见解,能给人心灵以撞击,或给人思想以启迪,或给人精神以鼓舞。
  立意要新颖,不是人云亦云,老调重弹,而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郑板桥的名言“领异标新二月花”,讲的就是立意,他认为文章的主题就要像“二月花”一样新颖夺目,要敢于“领异标新”,不落俗套,有独到见解。人的思想往往有一种隋性,习惯于人云亦云,循规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观念保守落后,因而写出的文章观点虽没有错,但是不能吸引人,不能给人以亮色,使人感到味同嚼蜡。这就需要别出新裁,想别人之所未想,写出一股人所想不到的写不到的东西来。
  比如“班门弄斧”,似乎早有定论,说的是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头,未免有不自量力之嫌,但是敢于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谁说这不是勇气和胆魄的体现呢?这样立意,不就胜人一筹了吗?再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不诚不信不为过》,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是该考生来了个逆向思维,讲任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比如在硝烟弥散的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运用计谋,以诈取胜。在当今行情瞬息万变的商场上,“诈而不欺”之道也是可取的。(当然,作者所说的“诈而不欺”是在不违法、不违纪的情况下运用计谋,赢得先机,使企业之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上乘风破浪。)
  要使立意出新,就必须做到在审题中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联想,善于想像,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事物往往具有多义性,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并不同”的景象;同一材料,即使是众所周知的材料,若能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也会发现许多新的侧面,这些侧面如多梭镜的各个光面,折射出原材料所蕴含的五彩缤纷的思想光彩。求异思维,就是同中求异,可以从思维的深度上纵向深入,以图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或逆向反思,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和常人共识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去想,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模式,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写出新意。
  当然,立意新不等于简单的标新立异,也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叛经背道”。求异思维是在不违背事物逻辑的前提下的标新立异,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切不可故意讲歪理,立怪论。2001年广东省高考时有一学生写作中说不要诚信,得了9分,在江苏省高考阅卷时也明确表示选择不要诚信的作文不及格,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时候,不能忽视辩证分析,要能自圆其说。
  三、材料出新,引人入胜。
  一个主题往往可以用这样的材料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弱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使读者感到新鲜,激起兴趣。
  新颖的材料,指生活中鲜为人知、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是不引人注意而实际上含有深刻意义的材料。比如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值”为开放型的作文题,一些考生的题材涉及到中国女足、工人下岗、儿童失学、环境污染、现代战争等国内、国际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视野开阔,以新取胜。而2001年高考,有的人围绕诚信,讲的是老人答应帮人看车,虽然下雨了,仍然没有离开的故事,这样的材料是俗之又俗,怎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
  材料缺乏新意,与材料的陈旧、单调、以及对材料的浅层次理解有关,要改变材料不新的现状,首先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要把材料从教室、家庭这个小圈子里拓展开来,在现实生活这个广阔天地里寻找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材料。要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人与自然”、“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要善于观察,捕捉身边的新鲜事,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要做到材料出新,还要能巧换视角。客观事物有多侧而、多角度的特征,有时旧材料从侧面观察思考,也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对于一些历史性的材料,要善于古为今用,构思时努力赋以时代的新气息,努力挖掘其中的新内涵,提炼出富有新意的主题。对于人家已经用过的村料,只要我们对它加以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还是可以达到借人之物抒已之情的目的。还有些材料,所谓为旧,只因为人们经常用到它,对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从深层发掘,扩大它的含义范围,抒其善者而用之,同时努力注入作者的自我意识,积极体现时代的大我意识。
  四、形式出新,异彩纷呈。
  立意也好,材料也好,每文必新颖这是不现实的,然而我们总不能因此就不去作文,事实上,如果我们给文章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可以写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
  形式出新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体出新。话题作文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体不限,给考生以更大的自由,考生可以更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更方便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因而这几年的作文文体多种多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固然应有尽有;连一些小品种,例如寓言、童话、故事新编、书信、日记等,都有不少人采用,而且每一种文体都有不同的写法,都尽力写出自己的特色。
  比如2000年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给孔子的一封信》,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以给孔子的一封信,来阐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信条也不应该是千年不变的道理。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专访》,用采访录的形式,全文通过记者与被抛落水的诚信的对话,阐明了“做人最起码的就是诚实守信”这一观点。
  形式出新还在于构思上出新,即文章构思不落俗套,以巧取胜。四川省2001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形式新颖,有极强的创新色彩。文章采用病历报告的形式,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种方式,由表及里地刻面出丧失诚信哲的特点,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出“丧失诚信”的原因,“治疗办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全文层层深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思路清晰,用语诙偕,且不乏令人深思的语句,不失为一篇佳作。再如江苏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阿Q新传》,小作者凭借着对作文命题和要求的彻悟,对《阿Q正传》的谙熟,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制假售假等欺诈行为的洞察,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将原材料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化名篇而刺当今,寓忧思于诙谐,主旨鲜明。
  构思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勇于动脑筋,善于动脑筋。同时,构思并没有一个死的框框条条,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都很灵活多变,因而构思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各有常见的思路模式,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明显的轨迹可循,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格”,但都按“格”来写,势必千人一面,千口一腔,钻入机械性操作的死胡同。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能在构思上努力求新、打破惯常的思路模式,适当变通,“格”而不死,当能尺水兴波,引人入胜。
  五、语言出新,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是靠语言来表达和体现的,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是他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的语言要求准确、明晰、简洁、朴实,但文章体裁不同,语言要求有所不同,记叙文语言要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议论文语言要严谨、简明、富有概括性;说明文要准确、朴实、富有科学性。但总体上说,文章的语言是离不开新鲜活泼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是指“文采”,也就是指语言要新鲜活泼。语言出新,是指用词生动,或是丰富,或是句式灵活,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蕴。
  2001年在江苏高考中以古白话形式写作的满分卷《赤兔之死》就是典型的一例。批阅此文并为之打分的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赵家书认为:此篇作文,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通篇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鉴于该文构思的巧妙和语言的老到,他破天荒地给这篇作文打了60分的满分。
  如何使高考作文的语言新鲜活泼呢?这就需要考生在下列四个方面下功夫:
  1、在词语上下功夫。要注重运用叠词,以表现语言节奏之美;要多用四字格,以形成语言匀称和谐之美;还可以巧用文言词语和口语俗语,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近年的高考中,一些考生适当运用文言词语,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自然地结合在在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2、在句式上下功大。句式长短富于变化,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能给人一种气势贯通、挥洒自如,错落有致,节奏铿锵的感受,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句式多种多样,可不少考生不注意变换句式,因而文章显得呆板,没有生气。如果注重恰当地选择表达句式,或者综合运用各种句式,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一种新奇夺目之美。
  3、在修辞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可以让语言富有形象生动之美。例如,某生在《我说“减负”》一文开头这样写道:“书,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沉重,沉重,沉重。”作文开头就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先声夺人,气势迫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这样的开头就有文采。结尾写得更精彩:“看看孩子们无奈的表情吧,看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吧,减负,迫在眉睫!”这样的作文,难道阅卷老师会不怦然心动吗?
  4、在引用上下功夫。在作文中注意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句、歌词等,就更加能够增强文章的理性升华之美。毛泽东同志写文章、作报告,特别喜欢引用口语谚语,像“钦差大臣满天飞”、“闭塞眼睛捉麻雀”、“濑婆娘的裹脚布”、“墙上芦苇,头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守”等等,这自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孙绍振老师的见解道出了许多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心声,或许也是我们福建高考自主命题作文的趋势。因此,中学生在作文中,应该大胆为文,善于创新,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亮出自己的个性。也只有写出新来,才能棋高一着,独领风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