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社科文阅读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2/20 17:58: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5题,约6850字。山东省菏泽市高三新课程语文第一轮复习同步检测
社科文阅读
郓城一中 张均华
   (分值:54分 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红楼选秀与大众文化 肖复兴
   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街头随机采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向往和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模仿者的角色之间没有关系,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联系,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有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的承载。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受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为你造白日之梦的时代。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色彩,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的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现,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链接在了一起,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或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你自己或你自己的影子或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元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能够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和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看到这样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加深了大众对《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的理解,增强了中国人对传统经典认同的文化根性的定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典束之高阁保持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经典被利用才有意义。经典的学术研究,可以是少数人的事业,经典为大众所拥抱,才能够焕发出青春。一部《红楼梦》,经过这样多人热情的投入,才会重新演绎并创作出《红楼梦》新本出来,重拍《红楼梦》,是值得期待的。 《解放日报》(2006.11.16)
   1.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红楼梦》选秀的活动“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3分) 
       2.文章第四段中说《红楼梦》的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理由是什么?(4分)     
   3.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红楼选秀的全部意义有哪些?(5分)     
   4.假如你也愿意参加这场选秀,你希望扮演哪一个角色?具体说明你的理由。语言简明条理,字数100字左右。(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9题(18分)
   文学的历史动向(节选)
   闻一多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潮,小的波澜总得跟着主潮的方向推进,跟不上的只好留在港汊里干死完事。战国秦汉时代的主潮是散文。一部分诗服从了时代的意志,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这些都是时代的光荣。另一部分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韦孟“讽谏诗”之类,跟不上潮流,便成了港中的泥淖。
   明代的主潮是小说,《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采取了小说的以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