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社科文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2/18 8:46: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570字。辽宁省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社科文阅读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距离引出美感来 (节选)
  伍立杨
  一个远客他乡的游子,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而真的有了这么一刻闲静,他便会潜入回忆的境界,摒除溢满胸臆的芜杂记忆及故乡的亲切温暖。鲁迅先生南下至中山大学执教时每每在夜阑人静之时屡次忆起曾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这些风物之所以成为思想的诱惑,并非在于它们有特别的使人留念处,而大抵因
  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漠,才引起特别的牵挂和眷顾来。
  距离引出的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尤其在用情专一的人,沉湎深曲,心情郁结,如春蚕作茧, 愈缚愈紧。平常的风物,因了难得一见,只在记忆里翻滚搅动,往往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距离造成 的美感实是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深味审美三昧的心灵,总是在不断充实、丰富、成长的过程,所以美也 不会只停留在一点上逡巡不前。
  距离造成的美感往往在审美鉴赏上固执地表现出来。白居易《问杨琼》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刘长卿《听弹琴》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便是因时间距离久远所造成的美感,并非他们所处的唐代缺少佳歌妙曲,碍于近视罢了;而我辈隔着千余年看唐代歌、曲,又觉得那般典雅高逸,不可多得了,盖距离使我们思维空间疏朗,促发想象,而想象的沉浮往往过滤实际的功用,显露新的感知和体验,并以此为媒介,使审美心灵自由而充实。
  所以《晏子春秋》中说“衣莫如新,人莫如旧”。其实衣裳何尝不是“莫如旧”呢在异乡江中的游 子,吟出“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的诗句,是那样的恰如其分,自然而深刻了。故乡的人和事、江山与风物,都在游子的魂萦梦绕中,简直是心有千千结。
  空间的距离也引发出非同寻常的美感来。据说王安石爱看水中影,大抵也是距离和投影的缘故才造成朦胧的颇耐揣想的情状,他的《桃花》诗“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鱼叨”,即观其影。一般地说,只有隔着一定距离才能见出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即如平常的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在月光下会别有一番深远溟蒙之状,即使惨悴之容,在月下,也陡显奇净,山河大地,渺若荒古,皆因距离而成美的意象。
  在审美鉴赏方面,心理距离也同样造成真正的审美欣赏。《鲁迅全集》第七卷十三页尝谓“书上的人物大抵比实物好一点,《红楼梦》里面,像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都使我有异样的同情,后来,到北京后,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么高明”。
  (选自2007年6月16日《南方日报》)
  5.下面事例不是说明“距离引出美感来”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执教的时候,常常想起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B.白居易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刘长卿也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C.在异乡的游子吟出“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显得非常恰切自然。
  D.王安石爱看水中影的传说和鲁迅先生关于“书上的人物大抵比实物好一点”的有关论述。
  6.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如果同时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距离,那么即使并不是特别使人留念的事物,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特别牵挂和眷顾。
  B.能够引出美感的“距离”有三种:一是时间的距离.二是空间的距离,三是心理的距离。“衣莫如新,人莫如旧”说的是时间距离。
  C. 正是因为时间距离,才使得“衣莫如新,人莫如旧”;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只有隔着一定距离才能见出美。
  D. 鲁迅对梅兰芳、姜妙香德表演水平持否定态度。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些平常的风物,由于只能出现在记忆里而难得一见,通常能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这种美感往往会很深长。
  B.“三米之内无芳草”,失去距离就无法产生美感,最理想的审美距离是远观。
  C.现实中的苦难无疑是悲哀的,但距离能够美化苦难,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化悲为美,运用艺术形式来产生审美愉悦。
  D.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A  BB
  辽宁省实验中学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圾场”。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他指出,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具备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物理条件: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而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处于这种高压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即会很快液化。而液态的二氧化碳密度高于水,因而不会上浮,自然也不会自储藏处逸出。他还强调,为排除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二氧化碳废气还应该被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因为该处还可能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