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实战决胜方略

作者: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语文组 张金波  时间:2009/5/14 7:56: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0
  一位高三学生来信咨询:平时听老师讲了不少古诗鉴赏的理论,听的时候挺明白,可对于试卷中出现的诗歌,总感觉看不懂,答题更是根本不知从何下手。难道古诗鉴赏就是纸上谈兵吗?
  应对高考古诗鉴赏,当然要有理论上的准备,但古诗鉴赏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考场上的茫然,其实正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剥离。要想在考场上旗开得胜,除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一些答题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提示信息,整体感知。
  在古诗鉴赏的题目中,往往隐含有助于理解诗歌的重要的提示信息。考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迅速找到理解诗歌的切入点。
  1、首先应当重视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判断诗歌的题材类别的重要依据,而同一类的题材常常与特定的表现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相联系,考生可以据此找到理解诗歌的方向以及明确答题的思路。2007年安徽卷的《醉落魄•咏鹰》,重庆卷的《海棠》、《惜牡丹花》,看题目即知它们都属于咏物诗,而咏物诗的惯用手法也是写作目的即“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根据所咏对象,又可明确前者为“言志”,后二者为“抒情”。2007年江苏卷的《鹧鸪天•送人》则显然是送别诗,考生可联系送别诗的常见主题进行分析。
  2、注释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注释大多解释难词、提供写作背景和介绍典故。写作背景和典故是理解诗歌主题的重要参照。2007年浙江卷选择了三首诗,第二首诗通过注释提供了写作背景,作者吴激在北宋亡后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沦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显然是抒发亡国之痛的作品。
  3、还要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我国古典诗歌有很多传统意象,它们常和某种情感相联系,由意象入手,能大大提高理解诗歌的速度。2007年四川卷考查王安石的《葛溪驿》,要求考生对诗眼“乱”进行分析。回答此题,须借助意象分析,如首联的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尾联的疏桐、鸣蝉等,情景交融,有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4、诗眼更是不容小视。抓住诗眼,能让我们迅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2007年重庆卷考查苏轼的《海棠》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问两诗的情感有何不同,苏诗的“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恐”是诗眼,结合后边的“故烧高烛照红妆”,可见苏诗表达的是爱花之情,白诗的“惜”是诗眼,结合诗中的“残”“衰”,透露的分明是惜花之情。
  二、明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
  答题之前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是准确作答的必要前提。不明要求,答题时就会无从下笔,或是答非所问。明确题目要求,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考纲要求,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观点态度是古诗鉴赏题的主要考点。考生应问什么,答什么,务必找准方向再下笔。明确题目要求,可以有效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题目不是直接提问,而是变换方式曲折提问。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显然是在考查表现手法。山东卷问考生喜欢哪一种版本,意在考查语言,考生应由语言入手分析诗歌的主题。
  三、文字力求简洁,要点突出。
  古诗鉴赏题在阅卷时是踩点给分,答题文字应言简意赅,要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有的考生担心答得不全面,故意拼凑文字,殊不知答得过多反而不利于阅卷老师捕捉要点。况且洋洋洒洒一大段,把简单的问答题写成小作文,却又不着边际,等于做无用功。要想使答题文字简洁,术语是必不可少的。术语可以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使文字经济。2007年浙江卷要求考生简要赏析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因为涉及三首诗,同时题目又有“简要”的要求,答题时就不必过度展开,只需用术语回答即可。
  四、遵循答题步骤,全面有序。
  出于避免遗漏要点的考虑,答题应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并标明序号。不管是考形象,还是考语言、技巧和作者观点,都可以遵循一个“三步走”答题模式:(1)以概括性的文字明确所问内容;(2)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3)归纳意义和作用,落到思想感情上面。比如问表现手法,首先是明确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使用情况,最后总结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以上的答题技巧,对考生答题应当有所助益。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光靠技巧是不顶用的,考生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考生在备考期间,积累工作必不可少,比如古诗常用意象、表达技巧、题材分类以及相关术语。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技巧才有用武之地。
  (本文发表于《唐山晚报》2007年11月22日A7版“名师辅导”专栏。发表时有删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