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基础,点燃激情——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
作者:张寒冰 时间:2007/10/16 6:52: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2
反思过去一年,我把它定名为“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
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地教了一年高三。第二年再次接高三,我终于可以把第一年任教高三总结的教学方法、解题思路付诸实践并逐渐完善了。
一上来我就着手有计划的抓背诵。文化常识、诗句默写在高考试卷中大概有5到7分,这属于基础知识。然而十多篇课内背诵篇目、400多句名句、112个文化常识,这么多的知识高考只考5句诗,一两个文化常识。这无异于大海捞针,要把这些都背出来,花的时间不计其数,然而投入和产出却往往不能成正比。很多同学准备放弃。我却决心一抓到底,不管高考这部分的分值有多少,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知晓的,这种最基本的文化积淀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在新的层次上有所拔高、突破。于是,我开始了几乎天天默,天天批默写的日子,通不过,当天留下重默。这无形中耗去了我很多时间。有时候,也在想这样值不值得花这么久只抓这么几分。直到高考考完后的第一天中午,七班的王佳丽来看我,她捧了一大束“香水百合”,原本以为总是默写通不过的她每每被我留下批评重默,她肯定对我怀恨在心,却没想到,她当天探望我的开场白竟是这样“张老师,考完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看您,我的基础很差,语文最弱,这让我在高手云集的重点班始终没有自信,高三总算语文有进步了,谢谢您!我还记得你那天因为默写生气批评我,最后我默《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默了5遍才通过。并不是在于我花了多少时间,而是你这样做让我明白了我身上的弱点,就是每次都不仔细所以成绩始终没有起色,是你让我懂得了追求严谨,注重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才能有进步”,听了这番话,我第一次有种感觉,老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观念,这或许就是我抓默写背诵的成功之处吧。因为这种做法向学生表明了我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可以起到学习上的辐射作用,学习语文乃至于学习其他科目,你必须尽可能追求完美。
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带着一股激情走进课堂,学生会因教师的激情而兴致昂然”于是,我开始反思,如何扫除语文教学中疲沓、厌倦的阴霾,引导学生投入精力,投入情感学习语文,我把抱怨的对象转向了自己,不要怪学生,是我自己没有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这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的理解是粗浅的,对此我的把握也只能说是九牛之一毛,但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用激情式的语言,激情式的心态去实施教学,尝试去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无用论”。我通过自己的阅读走进文本,真切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并试图用感情充沛的语言激活学生。如在教《祭妹文》时,我把“妹妹过世”的那一段用自己的语言加上想象转化为两幅画面并描绘了出来,一幅“妹妹死不瞑目”图,一幅“哥哥呼天抢地”图,之后我描述了一下,在我回老家探亲时,妈妈在寒冷的冬天,站在结成冰的一尺多厚的雪地里望眼欲穿,等了一上午的情景。描述的时候我的眼里闪着泪花。七班的孩子们静静地听完我描述好三幅画面,教室里前所未有的沉寂。6月10日,上文中提到的王佳丽亲口对我说“老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祭妹文》时全班被感动的情景,还有我想为你一个问题,我们大家都想知道你为什么对语文有这种激情,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做老师?”,我想只有当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尝甜头的我也会将这个课题进行到底。
反思一年的教学,有成功亦有值得探索的地方。
我接手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然而今年却是对我极大的挑战。一个普通班,一个理科的重点班。于是在上课的进程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重点班讲课文速度快,一些简单的问题无师自通,不需要花费力气讲解,而普通班在简单的问题上也要一步步讲。于是,有时候一天五、六节课,经常会出现节节都是不同的内容。而讲卷子却恰好相反,普通班因为无人提问速度很快,重点班则几乎每讲一道题,都会跳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必须花时间帮学生解决直到弄懂,速度反而慢了很多,于是,每天的教学就在“翘角”中度过。对于这些重点学生,大部分语文能力处于中上水平,还有少部分同学语文成绩可能连普通班级都不如,甚至有几位同学理科思维占据了整个大脑,对于语文问题的解答总是思维怪异,找不到出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一学年,无论是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都分板块进行教学,效果显著。只是作文板块还没有分出,也很难划分出明确的板块,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且普通班级和重点班作文能力区分还需要细化,制定不同的等第要求,就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对于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我已平稳度过,今后还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相信只要肯钻研,总可以让我的教学生涯泛着光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