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和关注自我将成为近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
作者:张月东 张坤 时间:2009/6/18 11:57: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38
综观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新材料作文异军突起,话题作文渐渐淡出。今年高考作文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新材料作文的异军突起。纵观全国18套高考作文试题,发现竟有8个新材料作文题:(安徽卷:“弯道超越”之感悟;全国卷I: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全国卷Ⅱ:道尔顿的眼光;上海卷:论“板桥体”;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海南宁夏卷:对诚实与善良的看法;)。有的地方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但也大多由一段或一则材料引出相应的命题或半命题。如广东卷、江苏卷、山东卷等。而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完全失去主宰地位,渐渐谈出命题的视野。天津卷的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话题作文。
二、关注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热点。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般来说会有意回避社会热点,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样做避免考生猜题押宝的意图,好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切实地提高作文水平上来,二是这样做也是出于杜绝假话、空话、套话的考虑。我们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指导中一般也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但这看似“常规”的“定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2008年全国卷I以当年热点“汶川地震”作为作文的材料之后,2009年更是把这一命题理念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很多考区都是直接以当下的热点时事为命题的材料,如江西卷的“对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你怎么看”等。命题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重大事件作为今年高考写作的题目,很好地体现了出题人的人文关怀,大眼界,大视角,同时也体现了命题人的情感指向,责任感、使命感。要求我们考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社会。所有这些透露出来的命题意向也是明确的,对今后高考作文备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文与生活息息关联,作文就是做人。关心时事,关心窗外的大大小小的现象,融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作文内容、主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人感受,是作文教学的正规之路,也是我们高考内容的必由之路。
三、强调生活体验,注重理性思辨。今年高考作文又一个显明的特点是都强调了高中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命题贴近学生实际。总的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关注生活,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而培养学生创新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目标之一。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生活化、体验化、人本化、理性化的倾向,“90后”是今年高考的主力军,因此,好几个省、市的作文题都带有鲜明的“90后”色彩,如天津卷的“我说90后”就让人眼睛一亮,这样的题能够打开考生们“认识自我”,“认识自己这一代人”的思路;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来自一首流行歌曲,具有励志意义,相信也比较容易写出个性来;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你怎么看》对于这一问题,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江苏的题目《品味时尚》显然考虑到了“90后”追逐时尚的文化品格。而全国一的“兔子等学游泳”、全国二的“道尔顿的《论色盲》”则要求学生有效地关联现实生活,透过表象去探知生活的真谛。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辨,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了。
与此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是前些年那些“诗情画意”的高考作文题(如2007年北京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著名诗句,有的人认为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有的人认为这暗示了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有的人认为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有的人认为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的人认为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之所以受到普遍批评,正是因为那样的命题作文,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失去依托。所幸的是,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显示,那些太过“务虚”的作文题正在不断减少,到了今年高考已近于绝迹。这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逐渐走出那种单纯为“文”的思路了,而正向“文以载道”的方向前进。
四、文体更趋明朗,限制有所增加。我们不难发现今年命题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有的还甚至对文体作出了硬性的规定,如2009年江西卷的要求“必须写议论文”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2010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随着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热点的评论机会和更高的热情。由于参与的公众是形形色色的各阶层的人员,他们对同一社会现象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种观念多元化的时代特点,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引导中学生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让他们在与各种观点的不断撞击中,对某一问题形成常识性的认知,这无疑是当今中学教育的一项迫切而有重要的任务。
“时评体”与“常识观”,是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两个明显特征。今年的不少高考题,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比如,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谈“对常识的认识”;辽宁卷的作文问“明星代言你怎么看”;上海卷题目是“金融风暴中的我”;江西卷作文由“兽首拍卖”引出;天津作文题是“我说90后”;江苏卷让考生“品味时尚”••• 这些题目,贴近现实…高考作文热捧“诗意”和“文化”的趋势,将转化到重视“现实”和“朴实”,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也是能广大语文老师所认同的。当然我们所说的贴近现实,绝不是政治的传声筒。那是我们过去语文老师厌倦和痛恨的。我们所说的贴近现实,是广义的,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当然也包括“两耳要闻天下事”。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应该有“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自我”的正确引领,多注意让学生写时评,写我的生活和思考,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文字的华美,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那种风靡已久的“伪文化”作文,应该得到纠正。今年广东的“常识”题,是一道让人高兴的试题,从作文考查的角度看,每个考生都有可写的,但可深可浅,能充分体现出考生的个性,拉开档次,从社会教育意义看,也有重要的警醒意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做了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今天,也有不少单位和个人,不能做的也做,不能吃的也吃,有的已经“吃亏了”,但也还有不少人经常违背常识,“腐败”和“浮华”就是由此而生,因此,谈谈“常识”,不只是参加高考的孩子需要做好的,更是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需要做好的。
我们一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它承载着比其它学科更重要的育人任务。尤其作为语文的主体------阅读和写作,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首先懂得做人,然后才是懂得读书和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意挑选陶冶性情,培养道德修养审美情操、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美文,社会热点、百姓话题的时文,让学生去阅读,作文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注意命制“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自我”的作文题。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批判意识,提高理性思考水平。要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对政治、社会、时事的看法,在表达中力促社会进步。
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自我,应当成为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旋律。
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自我,将成为近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
2010年的高考作文备考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避免题海战术,提倡关注生活。在高考复习时,考生容易陷入“题海”。很多人收集作文题目,每天写2~3篇,希望写作水平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适量的写作实战练习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是积累写作的素材,能从题目中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掌握相关类型的解题精髓,这才是关键。
我们在备考时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要关心社会热点,要“事事关心”。试想,一个不关心生活的人,一个不注意看新闻的人,他能写好江西卷的“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的作文吗?难怪有些考生这样评价江西卷的作文,说命题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因为有些考生压根就没听说过“兽首拍卖”这件事。没听说过?如何写作文?也难怪一些学生抱怨了。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因此,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将是近年作文命题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运用反映生活的作文技艺,将是考查的重点。
可是这对我们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平时都是封闭在学校里,生活两点成一线(教室和卧室),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这样下去,到考试时必将是脑中无物,无内容可写,白白地丢了很多的作文分。其实,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调动”的过程,调动思想,调动经验,调动材料等等。如果可供调动的东西多,文章就会充实,言之有物;如果没有什么可调动的,文章就会内容贫乏,苍白无力。直接影响到高考的语文成绩。
那么,可调动之物从何而来呢?要靠平时积累。对于我们高三学生来说,经常读报刊,则是一个比较经济的积累知识的渠道之一。
读报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快速写作文的能力。
1、可以吸取最新的观点,把握时代的旋律。我们学生经常坐在教室里学习,如何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通过读报刊。对什么问题,应该怎么看,正确的提法是什么,都可从报刊中获得启示。当然,要善于选择报刊,最好是《中国青年报》、《半月谈》《光明日报》等一类的主渠道报刊。有些同学平时不读报刊,于是对什么问题应怎么认识,应怎么个提法,往往拿不准。反映到作文上就是不善于提炼观点。作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注意读报刊,一定会对作文的立意有很大帮助,帮助我们准确、快速、简明的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有利于积累最新的资料。读报获取的资料,更典型,更新颖。运用起来更有吸引力。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所用材料太陈旧了,别人耳熟能详,就会对读你的文章产生厌烦情绪。你所举的例子太俗了,文章怎能不流俗呢?所以,我们要不断取得新材料,而读报刊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3、有利于揣摩、学习好文章。写文章的能力,究其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和“写”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懂报刊上的优点,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别人的长处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其实是无形地调动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素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高考作文,我们平常也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各方面的素材。其实,我们日常所生活的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过程,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为此,同学们可以围绕自然、社会、人生三大方面,精心准备相关素材,如有关“爱国爱乡”、“勤奋惜时”、“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构建和谐”、“豁达乐观”、“理想抱负”、“执着追求”等方面的素材。同时,对于积累的素材要学会 “一例多用”,比如,“爱迪生经历了800次实验后才成功”这个例子,既可以用来证明“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观点,也可用来证明“要有恒心”、“要有执着精神”等观点。
三、训练各种文体,争取每种文体都会写。不要以为本地区今年考新材料作文,明年还会考新材料作文。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的。比如北京卷的2008年考的是有关“满与不满”的新材料作文,今年则是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的命题作文;天津卷2008年的是以“人之常情”为题的命题作文,今年则是以“我看90后”为话题的话题作文等等。因此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多关注命题作文。这样广泛训练,才能在写作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