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取消高考作文真的可以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09/7/21 13:07:05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561
  争鸣:取消高考作文真的可以吗?
  如果没有了高考作文,语文教育、人文教育又会在当下实用主义泛滥的潮流中沦落到何等境地?□十多年的高考阅卷经历,给她的最大感叹是,语文教育怎么了?□这是让学生成为生机畅旺的人的一个基本训练,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作文除了学语言的工具性能、除了人文素养培养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
  高考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但围绕高考的新闻依然不绝于耳,什么状元产生了、什么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而最引人热议的莫过于“80后”作家韩寒提出的尖利观点——取消高考作文。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语文教育一直是人们争议反思的热点,一些作家和学者对基础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的文章像 《忧思中国语文教学》《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等曾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并对后来新世纪语文教材的变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即使在那样一场影响广泛的争议里,取消高考作文也从未被人提起。高考作文真的可以取消吗?如果没有了高考作文,语文教育、人文教育又会在当下实用主义泛滥的潮流中沦落到何等境地?作为作家的韩寒说出如此极端的观点,大概还是针对当下语文基础教育状况不满的意气之言,但他所提出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却是需要认真面对的。
  一个小调查,语文教育怎么了
  查看网上赞同取消作文的理由大致如下: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学生们为应付考试,背开头、背材料,写出的都是新八股文;高考作文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真情流露的好文章,往往是胡编乱写,容易养成学生写假话空话的毛病……
  记者又准备了几个关于写作和阅读的问题,去东北大学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学生,想听听这些已经通过高考的学子对于考试作文的反思。对于是否喜欢写作的问题,学生们大多反映,虽然念了十多年的书,但对写作文仍心有恐惧甚至厌倦,如果不是被迫,一般不会主动写东西。对于是否喜欢阅读,大多学生表示喜欢,但被问及阅读书籍时,则多表示喜欢通俗读物,而且表示因为学理工的原因,现在不会再被逼着写应试类的作文了,感觉像放下了一个包袱。
  柳扬是一位有十几年高考阅卷经历并在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写作课程的老师,对于高考作文和考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写作状况非常了解。据她介绍,十多年的高考阅卷经历,给她的最大感叹是,语文教育怎么了?她说,从批阅的历届高考作文来看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高考作文内容空心化倾向,好多作文给人留下不知所言、思想空洞、情感贫乏的印象,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写得好的作文凤毛麟角。再一个是写作形式的模式化倾向,这是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师走捷径的反映,这种模式作文大多是从给出的材料引出主题,一些主题像诚信、责任等,考前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资料,在考试中引经据典,最后升华。这样的作文明显是为应付考试而为,没能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史实、个人见解与情感融汇进去。长此以往,这样从材料到主题再到升华的模式作文就会滞塞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大学生,甚至是文学院专业学习中文的大学生的写作状况,柳扬老师也表现了同样的忧虑,她说,中等教育应该达成的文学写作素养和大学生的要求衔接不上,许多大学生需要补课。甚至是中文系学生也是欠缺文学修养的,许多学生上网聊天可以聊一天,但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却非常费劲,一些大学生还把中学那种模式作文的框子带到大学,不愿意思考,通过写作能够表现的个人思考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培养起来。
  尽管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有诸多不满,但对取消作文的观点,柳扬老师却非常反对。她认为,取消高考作文,不仅对传承了上千年的语言文化有害,而且对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生机畅旺的人有影响。
  语文的“文”就是要培养生机畅旺的人
  语文教育,不仅有对母语认识理解等的工具性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理解与感悟能力的人文性功能。如果说语文中的“语”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那么语文中的“文”就是对人文的理解与感悟的学习。而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靠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在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同年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还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由这些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素质培养是语文教育承载的更大功能。
  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知识的传授只是其最基础最浅表的内容,其更为根本的则是通过优秀作品的教授与理解,达成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提高,对万物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在优美作品所体现的高尚情操、人生理念的感召下成长为情感丰富、识见广阔、对自然对人生有着健康观念的人。这样关涉“成人”的教育不可能在其他自然科学和实用社会科学学科中习得,只能通过语文教育获得,而语文教育中的作文则是最基本的训练手段。写作文,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在目有所见中感悟思考,在情有所动中抒发情感,并通过语言文字的组织增删,学会表达自我,关注现实,理解人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们逐渐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丰富情感、优美情操的人。这是语文作文教学中最为根本的意义。网上有赞同取消作文的观点认为,“好的作家没有多少是从中文系出来的,可见作家不是学校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不能成为作家而让学生写作文是使孩子们失去童趣”。但一定要看到,作文训练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作家,就是从中文系毕业也没有多少人是真正从事文学写作的。语文教育,或者说,中学作文教育的根本是关涉学生性情、精神、个性的培养,它虽不可能那么功利地让学生将来吃文字饭,但对所有学生,不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用柳扬老师的话说,这是让学生成为生机畅旺的人的一个基本训练,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它不是让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而是让学生具有一颗懂得感知、感恩的心,是在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根芽。
  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
  网上的一片挞伐之声和韩寒的尖利批评并不是无缘而来。学生们表达的想法和柳扬老师在高考阅卷中看到的现象正是招致大量批评的原因。由于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的考试的压力,学生和中学语文教育者不得不把全副精力都用在考试上,因为如果孩子拿不到走入大学的通知书,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走向,这就成了是为了眼前紧迫的分数压力而教学还是为了将来看不到摸不到的学生的心灵建设而努力的艰难选择。
  有着20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宋淑丽是沈阳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组组长,特级教师。她在接受采访中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宋老师说,作文是一个学生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难点,但是很多学校教学并不得法。一些能够进行有序训练的学校也都是围绕着高考作文来进行训练。像四中是一周一次作文课,从文体、审题、立意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比较有系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不仅要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还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今年高考作文的成绩看,作文应该是没有出什么偏差。我们没有押题什么的,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
  作为一线教师,宋老师不无忧虑地表示,整个社会对母语教学是轻视的,很多孩子从很小开始学英语,为能说流利的英语而自豪,但对母语学习却很淡漠,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夫,不像数理化那样见效快,随着高年级课业的加重,学生学习英语、数理化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语文的学习也就可想而知了。当下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相比,错别字特别多,甚至到了要在中考和高考中规定作文有错别字扣分的程度。对于取消作文一说,宋老师只是笑称,那是不可行的,除非连高考也取消了。
  宋老师从作文训练提到了母语学习的深层问题,这也将我们引向另一个作文之不可取消的原因,作文作为训练学生学习母语书面语言的一个项目,其除了学习语言的工具性能、除了人文素养培养外,还有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就是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
  学习一门语言,尤其是母语,不仅仅在其认识这门语言的文字符号,还在于这样一套自成体系的符号保存了祖先对世界的认知的最精华知识,尽管先人留存的财富可以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但任何一个民族所保留的精神财富则大多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留存,而书面文字就是最细致最确切的流传,因此可以说,书面语言是传承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作为后来人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达成就是能够用母语写出优美明晰、见解深刻的文章。这一方面表明学习者对母语的认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一方面他也将用他的文字将母语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高考作文作为学习母语的最终测试,也可以说是母语文化传承的最后一个堡垒,如果取消,在今天这样一个迅速变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母语将如何传承?在中学教育阶段,让每个学习母语的学子能够用书面语来写作不仅是个体的文化积累过程,同样也是为了整个民族能够有所积累。但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如今的语文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