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话反说版:读书的罪过

作者:佚名  时间:2009/9/11 20:27:56  来源:陶然文学 转发  人气:693
  当年林妹妹如果真像贾母说的:“(女孩儿家)读什么书,些须认得几个字罢了。”何尝会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悲剧呢?可惜她不仅读了四书五经,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躲在大观园中偷偷摸摸读(犹如文曲妙妙生当年上自习偷读金庸武侠小说一样)当年的禁书《西厢记》、《牡丹亭》,且读后居然余香满口,绕梁三日。更过分者,还要读以致用,和宝玉互以词文试探,什么“卿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是那多愁善感的身”。哎呀,如此诲淫诲盗之文,林妹妹却如此痴迷,怎不让林妹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呢?         
  由宝黛观之,读书让男子钟情,女子痴情,且为情所迷,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无视宝贵生命的谬论,视生命如儿戏!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于是读书让人悟真情,动真心,最终为情所困,古今中外,旷男怨女殉情者不绝如缕。遐迩闻名如兰芝仲卿之孔雀东南飞;山伯英台之化蝶双双舞;现代如君宇评梅之俏也不争春。如恒河沙数,罄竹难书。文曲妙妙生竭十余载考证读书之罪过集大成者,并辅之以自身横遭读书之罪的惨痛血泪教训,研究出读书的罪过之最新成果:读书之罪,罪莫大焉!罪之大者,莫如生情!
  虽然文曲妙妙生之读书尚未达到红颜才女的死有余辜的可耻下场,但伤害肉体、折磨精神的“洋罪”也让其思之肝肠寸断,念之痛入肺腑,怎一个“痛”字了得!读书虽说可达到李乐薇所言“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的佳境。可心灵放飞而视力暴降,精神怡然而物质匮乏;书香有余而肉香不闻,书卷盈室而四壁皆白。上述之罪尚可忍受,但读书使人悟真情,动真情,凡事较“真”,其所遭之罪刻骨铭心。今天时代需要我们学会的是《红楼梦》里“凤辣子”八面玲珑,见风使舵,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本事,可读书却让其只学会了一个“真”字。这怎能跟上潮流,迎合当今以曲为美的时尚。文曲妙妙生还痴心妄想要把此流毒贻害弟子,用几天的时间,就炮制了三篇宣扬真情美妙的文章,并且广为宣扬,人手一份,在全校师生中造成了恶劣地影响。现文曲妙妙生已对其所受毒害,所犯罪行深有悔悟,对读书之罪已有“深恶”之意,生“痛绝”之心。并决定与真情决裂,从今而后不再动真情!下面是其一段“虚情”忏悔:              
  我痛揭读书之罪之虚心,天人共鉴!在三篇贻害师生的罪文中,屡见荒诞不经之言论,自己也羞于提及,但为了以示我痛改前非的决心,故咬牙切齿,略条陈一二罪例于下:在《不想成为好汉的林冲》一文里,我肆意歪曲和丑化了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受苏轼老匹夫的毒害,居然在开头虚构了一个林冲版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大英雄林冲堕入儿女情长的万劫不复的境地,让其一生残忍地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痛苦中度过。实属荒谬!而在《野蛮女友林黛玉》里,为一个性格刻薄、小心眼的女子歌功颂德,还厚颜无耻地把21世纪少男少女的偶像“野蛮女友”冠于林黛玉名字之前,追捧为古典版的“野蛮女友”,引俊男靓女误入歧途,实属可恨!更令人发指者,莫如那篇《“该死的”杜十娘》,我受许多文坛老朽之影响颇深,诸如鲁迅之流,爱耍小聪明,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正话反说,明褒实贬,煽风点火,与时俱“退”,逆时代潮流而进。诸如居心叵测地嘲讽“嫁个有钱的‘老公’”的现代理念,颠覆其实用性。还有讥笑“只要曾经拥有,那管天长地久”的现代爱情观,妄图复辟宋代“大情痴”秦少游的歪理邪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孰不知,此说早已被当代的志士仁人抛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文曲妙妙生此番虚情告白,保证没有半丝真情实意,绝对是货假价虚的虚情假意。然其受读书之罪之烈甚矣!自感罪孽深重,每日两股战战,汗不敢出。惟思洗心革面,但迷途太久,沉溺太深,病入膏肓,百药遍尝,皆不奏效。后终觅得一法,名“以毒攻毒”。即必须重操读书旧业,且较前更要痴迷,为了早日赎罪,特立下八字箴言,镌刻于心: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正话正说版:读书的罪过                    
  读书是自己找罪。古人不惜焚膏继晷,头悬梁、锥剌骨地折腾,所为何来?宋代的一首《清明》诗,道出了其中的况味:“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到最后,有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了;而有人却皓首穷经,仍为布衣,只能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读书一旦被当作“敲门砖”,这书就读得憋闷而苦涩,难怪有人拿起书本就瞌睡,就无意绪,一年四季都打不起精神:“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    
  今天最大的读书群体所读之书,均是为了“考”而读的,考过了,也就丢到爪哇国去了。所谓的读,缺少精神的“关注”,到了最后,徒具一副“空壳”而已。所以需要读书人运用所读之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勉为其难的。也就是说,除了记住几个公式、几篇古诗、几个修辞、几条定律之外,头脑里就一片空白了。因而读书读来读去,唯一的作用就是耗费了青春年少,让人对读书的本义产生了误解,“皓首穷经”的结局,竟然是湮灭人的“愉悦”感,从而让人对读书“畏惧”起来。自此,读书完成了成为一种“罪过”的过程。        
  随着岁月累积,马齿徒增,为了文凭、为了职称、为了工作……嗜好读书的我居然感到了心累!忆往昔,享受读书岁月稠;叹如今,品茗乐读几成空。小学时,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儿童文学》入手,整个星期天,我失踪了。我趴在后院的麦垛上,嗅着麦草散发出的清香,一气呵成地饱览完每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故事,扫过了每一行真纯的文字。初中时,我在晚自习 “小山重叠金明灭”的书本和作业本掩映之下品尝的是金庸的“武侠”大餐——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感受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与造化,或悲欢离合、或侠骨仁心,或铁血丹心,体味着神奇武功,人生百态,这足以让我三月不知肉味。并且在其他同学犹如“长夜难明自习天”的漫漫煎熬里,我却独享一份今夕何夕,良夜苦短的美妙与惋惜。高中时,我留恋于名家手笔。从林语堂、徐志摩到贾平凹、路遥;从汪国真到席慕容、余光中;从朱自清给我的隽永清新到鲁迅给我的辛辣与热血沸腾;从老舍、巴金、矛盾给我的跌宕起伏到毕淑敏、余华给我的人性思考,无不令我受益匪浅。可现在,大学时为了一纸英语四级证书,我肝肠寸断地记着比甲骨文还晦涩枯燥的英文单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历三次浴血奋战方获得此证。中文系的秀才大一就被学校来了个下马威,总以为高中三年如梦魇般附体的数学,上了大学该永别了,谁知大一变本加厉,在数学前又加一“高”字,高处不胜寒呵!高数考试前夕,和舍友挑灯夜战,把几百道习题一夜间如风卷残云全部抄写一遍,竟不觉东方之大白。至今忆起,犹历历在目,如在昨日。工作后,快乐自由的读书更成为一种奢侈:大会小会天天有,教案作业日日来;名著经典早抛弃,课本习题如影随;年年岁岁均相似,都为他人嫁衣裳!                                                       
  读书失去了愉悦,甚至成为了负担和痛苦,读书之罪,罪莫大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