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第一次作文训练:分析题目,自选角度,确立论点

作者:周一弓  时间:2009/10/9 15:17:21  来源:周一弓 原创  人气:2653
  一、训练目标
  分析题目,自选角度,确立论点。
  二、训练指导
  命题作文,必须根据题目来确立论点。有的题目即论点,比如《开卷有益》《有志者事竟成》,这类作文,只要紧扣标题论证即可。但有的题目只规定了议论范围,比如《说谦虚》《拼搏与成功》,没有明确的论点,这类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确立一个鲜明准确的论点。
  怎样分析题目,提出论点呢?
  1.缩小范围提出论点。这就是“因小见大”或“大中取小”,用一句话明确表达题目的意思,把题目涉及的范围缩小,使议论具体而不空洞,做到“大”而不“空”“小”而不“浅”。如《说谦虚》,可把题目的意思表达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虚心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谦虚不等于谦让”等等,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论点进行议论。
  2.分析关系提出论点。有的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的,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想和做》这个题目的两个概念是相依关系,分析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从而提出论点“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3.产生联想提出论点。有的题目是一个带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具体事物的句子或短语。比如《由树的“剪枝”想到的》,由“剪枝”是为了使树更好地生长,联想到人的成长,就可以推出论点“人的成长同样需要‘剪枝’,才能更好地成才”。
  4.确定论点的位置。论点一般在开头提出,也可在中间或结尾提出。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最好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以便写作时好把握,做到论点明确。请看下面《“成才”小议》的开头。
  怎样成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顺境成才;也有人坚信“自古雄才多磨难”,逆境成才;更有人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代造英雄,机遇成才……但冷静分析,在众多的成才观中,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因素。其实要想成才,非靠主观努力不可。
  文章开头否定了几种成才的偏颇观点,接着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要想成才,非靠主观努力不可”。
  写命题作文,提炼论点时,还应注意:
  1.题目本身是论点的,如“勤能补拙”,论述的时候,要紧扣题目来写。
  2.题目包含有论点,但未明确提出的,论述要明确地提出论点。如“生命的价值”,论述时一定要对“生命的价值”做出明确回答。
  3.题目划定了提炼论点范围的,如“从XXX所想到的”,一定要在题目划定的范围内来提炼论点。
  确定好论点后,用什么方法提出来呢?应着眼全文,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定,目的是要把论点摆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提出论点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别林斯基说:“假如第一行落笔太远,那么这篇论文一定是废话连篇,离题千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不仅能抓住读者,引起注意,而且有助于避免绕圈子,使论述集中。如《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第三部分,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一论点。这不仅观点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起到了统率下文,使论述集中的作用。
  2.从叙述情况开始,引出论点。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部分在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经过情况后,引出“马克思逝世是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这一论点。这种从叙述情况入手引出论点的方法,使人感到自然,易于理解。运用这种方法时,叙述宜概括,不要详叙,更不要以叙代议。
  3.画龙点睛,归结出论点。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话作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归结出了论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对照比较,提出论点。如《悼列宁》第七段第一层,有资产阶级国家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包围和冲击与“全世界工人和农民深刻的同情和坚决的支持”相对比,提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具有伟大意义”这一论点。这段话就是用对照比较提出论点的。
  5.讲故事,打比方,用典故,引出论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用打比方提出论点的。
  例文:
  有感于黑格尔的“读书习惯”
  大哲学家黑格尔在读书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凡读过的东西他都要认真地摘录,并分门别类,需要时即随手可得。黑格尔这种长年累月地积累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使他的学识越来越丰富。知识是积累起来的,就如同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石磊积起来一样。纵观古今中外学者的成功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十分注意日常的知识积累。
  【从黑格尔的读书习惯说起,提出论点。】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涓涓细流的汇集,就没有办法形成大江大河。知识的积累也正是如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身边一直放着纸和笔,随时做摘录笔记已成了他的习惯,数十午如一日,积累下来的无法确切计数的大量科学数据,最终帮助他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开创了物理研究的新纪元。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在他读书期间,仅亲自摘录的笔记,就有两万五千多本。这些摘录下来的知识材料帮助他把幻想小说中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曲折动人。古人又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这话千真万确。只有养成勤做摘录笔记的习惯,又坚持不懈、勤耕不辍,才能使白己脑海里的知识越来越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能到达干里之外;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志向。
  【用两个事例和荀子的话正面论证论点。】
  然而,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记忆力强,读书不需要做摘录,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其实,这些人已忘了人的脑子并不是录像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读一本书,即使记忆力特强,也不可能记住全部知识,更何况要理解掌握自己记住的知识,还要有个咀嚼、消化的过程。因此,即使他们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眼不忘”,那也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实在靠不住。明显的事实是,这些人写文章时,往往感到脑子里空空的,无话可写,纹尽脑汁、搜索枯肠都无济于事。出现这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其中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缺少一个真正的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读书摘录卡的积累。
  【举出并分析“有些人”不做读书摘录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论点。】
  当然,积累了并不等于丰富了、理解了、掌握了。其中还有一个“加工提炼”的问题。蜜蜂之所以能酿出香甜的蜜来,是因为它不但博采花粉,而且还加工提炼。黑格尔把自己积累下来的摘录卡分门别类、贴上标签的做法,也正是一种“加工提炼”。如果爱因斯坦、儒勒•凡尔纳都只是一个大量“知识”的收藏家,而没有进行材料的筛选、真假的甄别,乃至条分缕析的工作,那么恐怕狭义相对论还是个谜,海底的邀游也将落空。
  【讲“积累”与“加工提炼”,进一步论证论点。】
  总之,粱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都应学习黑格尔长年累月地广泛读书、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的良好习惯。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时侯我们都要记住:知识是积累起来的。
  【归纳总结,照应开头。】
  【总评】本文从“黑格尔的读书习惯”起笔,从做读书摘录与积累知识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论点:养成勤做读书摘录的习惯,才能使学识越来越丰富(或:知识是积累起来的)。从具体事例中引出论点,使人感到自然,易于理解。提出论点后,作者便紧扣“养成读书摘录习惯”问题进行论证:首先从正面指出,“养成读书摘录习惯”,对爱因斯坦、儒勒•凡尔纳的著作的帮助;其次从反面指出,有些人写不出东西,头脑空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养成读书摘录的习惯;最后,从“积累”与“加工提炼”的关系上进一步说明读书摘录的重要。
  本文在议论“黑格尔的读书习惯”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只讲了“读书摘录”,并能紧扣这一问题来展开议论,做到了议论范围恰当,问题集中,提炼的论点鲜明。
  三、训练题目
  分析题目,自选角度,确立论点,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四选一。)
  ①说成功    ②说仪表    ③有感于××    ④我看“××”现象
  阅读:阅读下面短文,看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谈成功。
  人生是一次登山,沿途有擦肩而过的荆棘刺痛,有粗砺的山岩的伴脚,但这一切都无损于山的光明磊落,山的坦荡忠诚。
  人们常常抱怨登山道路的坎坷,登山路途的遥远,害怕山中的荆林和山岩。弱者在山的前面俯首臣服,不敢上前;强者不畏艰难险阻,涉水翻山。在翻越了大山之后,他发现:原来成功在山后。
  山险固然可怕,山路固然难走。但人们同时也应想到:登山道路周围的景色是何等之秀美,有青松翠竹的美景,有极目远望的无限风光,有鸟儿婉转的歌唱声,有泉水叮咚的悦耳声——居里夫人在实脸室中,在提炼镭的艰苦过程中,她并不感到痛苦,而是觉得乐在其中,她乐此不疲,在不断的攀登之后,终于第一个提炼出镭元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山。为什么不把山看作是磨炼自己的工具呢?一路登山,一路欣赏美景,一路磨炼自己。待翻越了大山,成功也就在你的前面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