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作者:三原南郊中学 杨帆 时间:2007/10/29 21:23: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60
(一)以疑激趣,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二)以引诱思,以思解疑,让学生理解、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
(三)以思扩疑,以疑求拓,让学生走出教学内容,走向生活。
在这三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是舵手。而学生是质疑、思疑、解疑的主体,是浆手。为了使舵手起到领航的作用,浆手更好的发挥潜能,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以疑激趣,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心理学分析认为,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方能进行思维活动,而兴趣又是增强细胞活力的动因。这使我想到,一篇文章的内容再深刻,情节再曲折,语言再优美,学生如果无兴趣,那永远也达不到感染、熏陶、促进的目的。可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名言质疑激趣法”“画面质疑激趣法”“音乐质疑激趣法”。就拿“音乐质疑激趣法”来说,我在教授《卜算子 咏梅》两首词时,先以我国古典名曲《梅花三弄》质疑,学生听完两遍曲子之后,积极地交换了自己对曲子的感思,虽然有些同学语言表达不是十分准确,但均能体会出梅花高洁、不畏严寒的品质。之后就有同学提出问题:音乐以它独特的形式来表达梅花的特点,如果让我们写,我们该会用怎样的语言去传达这种信息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激烈。我抓住时机,就让他们动手写,然后将每个人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互相交流后,我又适时激发: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想不想听听南宋爱国词人陆游和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是怎样咏梅的呢?同学们兴趣更浓,于是我出示了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学生兴趣高涨,个个诵读品味……
二、以引诱思,以思解疑,让学生理解、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
记得有人曾以一篇《谁该得这奖金》的文章来分析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善于解决问题,但不善于提出问题,而外国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善于解决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呢?当然是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有源于思考,我们学习不思考,怎么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我们还解决什么。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步骤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一步骤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己才能积极思考,这就有利于质疑。在这里我的主要做法是: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问题。比如,对小说,我引导学生思考“我最喜欢(讨厌)谁?为什么?”;对戏剧,引导学生思考“我最想扮演谁?怎么演?”;对散文,引导学生思考“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什么?”。举例来讲,我在教授郭沫若的《屈原》时,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就有一位学生说:“我想扮演屈原。”我问他为什么想扮演屈原,他就从自己的外形特点和性格上进行了分析。我和同学们一比较,觉得他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平时爱吟诗抒情,激情饱满……这时我又暗示道:“这位同学能考虑人物内在的个性特点,阅读教材很细致。但你打算如何演呢?演员求得深思,还要求形似呀?没想到这位同学向教室环视一周,立即做出反应:您的大披巾颜色暗黑,正好可以做我的系裙,我同桌的钥匙链那么粗那么长,可以做屈原颈上的链子……我深为这位同学的细心、敏捷的反应而赞叹,他不但体味到人物本身的特点,还注意到舞台说明对人物的提示作用。我给了他五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外“化妆”……呀,还真不错,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看得出,同学们也是非常的赞赏。随后,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上动作配合,赢得了一阵阵热烈喝彩声,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火一样激情的追求光明的屈原就站在他们面前,个个内心激动。有几个同学还根据课文中的说明,积极主动的上台配合“屈原”……表演完毕,我及时问同学们:你们此刻最想说什么,问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讨论激烈,还提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问题。有同学就说,为什么屈原不想一个迂回前进的策略?难道他不知道欲进则退的道理吗?问题一个接一个,同学们的答案也是一个接一个。我看同学们的讨论,就将典型的、开拓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分别让学生轮流解答,实在是不合理的,我就适时引导、点拨。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思路自然开拓,思己所思,想己所想,并渴求对问题进一步澄清。老师适时点拨、引导,既“放”又“收”,而且“放得开”,“收得拢”,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挥了教师的监控作用。
三、以疑扩思,以疑求拓,让学生走出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变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解疑,不停留在课本上,不被课本内容束缚。在第三个步骤上,我常以写作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授完《毛遂自荐》一文后,就以“当今社会需要毛遂吗?”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有些同学说“很需要”,立即就有同学问,“需要什么样的”,显然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人才的类型,人才的自身特点等问题,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有深度,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的随笔,这样处理之后,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拓展开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另外,我对一些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对我的写作有何指导?”,“这篇文章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让学生去分析、去联想、去想象……
总之,研究性学习,仍然需要在教师的监控之下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当然这“趣”还得源于学生有“疑”教师引得及时,引得巧妙,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学生探析,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