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备考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三复习计划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23 12:51:51  来源:李里1992 转发  人气:1390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和计划的科学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严格依据计划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以全面育人为指针,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认真复习,突出重点,讲究实效。”让学生由衷地喜欢语文,快乐地学好语文,高考最大受益于语文,人生更受益于语文。
  二、达成目标
  (一)总目标:
  人均突破105,高分(120分以上)力争25(人)[2007:20/377/5.305%;2008:12/428/2.803;],低分消灭75(分)
  (二)考点目标:
  考试内容 达成目标
  语言部分(12分)(1-4)      4题12分,总得分9.6分(80%)
  古诗文(35分) 7题35分,总得分26分(75%)
  文言文选择(5-8) 4题12分,总得分9.6分(80%)
  断句翻译(9) 2小题10分,总得分7.0分(70%)
  诗歌鉴赏(10) 2小题7分,总得分4.5分(65%)
  名篇名句默写(11) 3小题6分,总得分5.5分(90%)
  现代文阅读(必考)(16分 ) 4题,总得分11.2分(70%)
  选考(选考)(15分 )        3题,平均得分9.5分(65%)
  语用(12分) 2题,平均得分8.0分(70%)
  作文(60分) 平均得分40.8分(68%)
  全卷 总分105(70%)
  三、备考策略
  1. 强化制度,加强合作意识
  落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备课组责任制度。分工合作,共享资源,聚集体智慧,创优秀成绩。
  2. 以生为本,注重有效训练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科学备考,精讲精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夯实双基,激活能力,规范训练;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优补差。
  四、整体规划:
  (一)一轮复习、训练:(第一学期)“考点复习”(将考纲知识点细化、全面化)
  1.复习:
  时间:8月17开始到第二十周(1月)
  内容:新课、考点全攻略
  顺序:《论语》—古诗文(课内外)——基础—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必考类)—现代文阅读(选考类)
  要求:①结合《论语》《新闻阅读与写作》《常用文体写作》等几本教材,精选课文,以篇带类,落实“古文(课内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②在考点复习过程中不断渗透“语基”“语表”的训练
  2.作文训练:按作文序列训练计划进行
  (二)二轮复习、训练:(一模前)“板块复习”(将知识点收拢,纲举目张,针对性完善)
  1.复习:下学期开学前四周    
  内容:总结梳理,汇总知识点,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新信息作相应补充
  2.作文训练:按作文序列训练计划进行
  (三)三轮复习、训练:(一模到二模)“补缺复习”(针对性训练)
  内容:完成各地模拟题,重点复习薄弱环节,强调规范答题的意识,加强个别指导
  (四)四轮复习、强化训练:(二模到高考)
  内容:完成各地模拟题,总结梳理,查漏补缺,应试指导,心理辅导
  五、上学期基本安排:
  (一)暑假期间:
  上课内容: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点;训练2008广东高考题,熟悉高考内容;讲授《论语》带动古文复习;堂上作文训练,摸底测试,启动名篇名句背诵训练。
  (二)一轮复习安排:至十八周
  周次 单元及课题 教  学  内  容 课时
  1 双基•文言文•作文 字音 字形  文言虚词  记叙文写作 6
  2 双基•文言文•作文 词语运用  文言实词  记叙文写作 6
  3 双基•文言文•作文 病句辨析 文言句式  记叙文写作 6
  4 月考•讲评 月考综合试卷测试.讲评 6
  5 文言文•作文 文言阅读   议论文写作 6
  6 文言文•作文 文言文阅读  议论文写作 6
  7 现代文阅读•作文 现代文阅读(必考) 议论文写作 6
  8 月考 综合测试.评卷,讲评 6
  9 双基•作文 标点  修辞  议论文写作 6
  10 诗歌鉴赏•作文 诗歌鉴赏议  论文写作 6
  11 双基.作文 诗歌鉴赏   议论文写作 6
  12 月考 综合测试,讲评 6
  13 语言运用•作文 简明 连贯 得体 准确  鲜明 生动  散文写作 6
  14 语言运用•作文 仿句 新材料作文 6
  15 语言运用•作文 改写,扩写,缩写,新材料作文 6
  16 月考 综合测试,讲评 6
  17 现代文阅读•作文 选考阅读  作文素材 6
  18 现代文阅读•作文 选考阅读 作文素材 6
  19 市统测 市统测 6
  20 讲评    市统测 讲评 6
  六、备课组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每周一第六七节。活动地点:高三语文办公室
  暑假期间三次
  时间 教研内容 主讲人
  第一次 假期教学内容 陈暾
  第一次 解读2008年高考试卷,研究命题角度 陈暾 张立伦
  第三次 迎检课研讨 张立伦
  开学后备课组活动计划:
  1.备课组备考研究分工:
  备考研究内容 主持人 备考研究内容 主持人
  语基 陈暾、王洋、 必考 陈暾
  语用 郭佩钿、张立伦 选考 陈暾、周瑛、郭佩钿
  古诗文 罗小慧、王洋 作文 陈校长、陈玉芬、周瑛
  2.时间安排:
  周次 主持人 周次 主持人 周次 主持人
  1 陈暾 9 罗小慧 17 周瑛
  2 罗小慧 10 陈玉芬 18 陈暾
  3 陈玉芬 11 周瑛 19 郭佩钿
  4 周瑛 12 陈暾 20 张立伦
  5 陈暾 13 郭佩钿  
  6 郭佩钿 14 张立伦  
  7 张立伦 15 王洋  
  8 王洋 16 陈玉芬  
  谈谈语文备考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09年高考备考工作的反思
  2009年的高考已伴着喜和忧离我们渐渐远去,而越来越清晰的是备考过程中留下的点点遗憾的痕迹:我们在对学生严厉要求他们用心听课,专注做题的时候,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备考兴趣、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决战高考的意志勇气?这些非智力因素如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否会有更大的突破?
  反思一:低迷情绪———备考质量。现在的语文高考,在重视考查能力的同时,对语文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没有丝毫放松,面对浩瀚无边的语音、字形、词语等内容的积累,学生没有不头疼的,更何况是理科班的学生!进入高三,一部分的学生就半认真半玩笑地说:“我们高考不靠语文拿分!”我知道这是一种无奈。但信奉“严”字当头的我,课前背默、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测试反思,一点也没放松,稍有不过关的,免不了疾风骤雨似的批评指责。一个月下来,这些学生与我之间的对峙依然如故。于是反思,试着“笼络”人心。
  一是改变态度,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严”的要求没改变,开始试着改变态度:课后不匆匆回到办公室,而是问问他们的生活、学习;作业本练习卷上不是只有分数和日期,而是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拖欠作业不是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询问原因,会给点缓冲时间补回;课堂睡觉不是任其酣眠,也不是罚站,而是不动声色拍拍肩膀提醒。真情的关怀总会换来贴心的回报,渐渐地,学生主动来找老师谈论事情的多了,自觉学习语文的人多了,希望语文拿更高一点分数的人也渐渐多了。如果我们用自己真诚的关怀来减弱学生的抵触情绪,让“严”的要求在自觉中得到较好的落实,那么学习的质量也许会渐渐提升。
  二是改变教法,让课堂有收获的引力。课堂四十分钟,对于备考的老师来说是很短的,但对于上一整天课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全神贯注”的。经常是你讲得眉飞色舞,下面开始有人心不在焉。试着借鉴心理学上的说法: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大约是20来分钟。一堂课我前5分钟进行积累背默,或是进行新闻点评,让学生从课间的休息中收回心思;中间25分钟利用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间安排教学重点内容,让学生思维集中辐射在一个“点”上;后10钟进行练习巩固和反思总结,让思维在“张”中有“驰”。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内容,而且不觉得疲惫。渐渐地,学生也学会了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
  三是改变评价,让学生有进步的喜悦。受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影响,有时我们更多关注一定分数之内、名次之内的学生,而忽视了分数较低、名次较后但努力去超越自己的学生。我们这种“近视”的评价方式让这些本来信心就不足的学生越发迷惘无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渐低落。一个班如果有十来个这样的学生,会对整个班的学风、对高考的平均分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在班上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我试着在“评价”方面下功夫:首先做好评价的分析,统计好每个学生学堂上听课的态度,还有每次作业和测试完成的态度、数量和质量,只要学生与自己比或是和别人比有进步的,都给予表扬。然后在全班做好宣传鼓励工作,有口头鼓励,有书面表彰的,有时还有特别意义的物质奖励。这种评价方式,得到鼓励的有各层面的学生,数量更多的是“后进生”因为他们进步的空间最大。点滴的努力能换来老师的肯定,学生多半会继续往前走不懈怠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就会慢慢形成。在高考中,能上线的学生语文基本没有拖后腿,班级平均分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反思二:教师的欣赏———学生的自信。对语文这一科来说,学生以前的基础再差,只要他在高三这一年里有的放矢的扎实复习训练,高考中拿90来分还是完全有可能的。怎样让学生在备考中自信地去学呢?我觉得教师的欣赏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
  1、在课堂上欣赏学生。课堂中学生有条理的的回答、有创意的提问、有思想的作文、有合作的探讨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因为真诚的欣赏可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最主要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在评语中欣赏学生 。高三的评语包括学生作业中的评语、测试卷中的评语和高考前给学生的赠言。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弥补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遗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
  老师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反思三:老师的焦虑———学生的焦虑。
  1、焦虑认识的盲区。我们都知道,一模之后,学生的焦虑情绪开始漫延;我们也知道,最终高考遭遇滑铁卢的是学生没有调整好焦虑的心态。但我们有时忽略了,一模后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教师焦虑的表现。回想起来,几个“开始”的出现,不由自主地让我们老师也滋生了“焦虑”:高考开始进入倒计时,学生备考开始显出疲态,课堂上开始有人昏昏欲睡,完成不了作业的人开始增多,有的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信心开始崩溃。这些“开始”尽管在我们预料范围之内,但还是强烈地刺激了我们的神经,于是课堂上我们的责备声高了一个八度,疲惫的脸上少了笑容,“怎么还是这个成绩?!”经常挂在嘴边,向家长反映学生“不认真”的次数多了,恨铁不成钢的懊恼在这阶段显得那么强烈!
  3、教师焦虑的结果。我们以自己的高度责任感希望挽回学生的进取心,却无意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怎么这么大怒火?他(她)怎么总认为我们不认真?我们怎么总是不如别人?真烦!这种情绪的对峙如果没有一条恰当的途径释放,也许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对高考成绩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可以以一个流程图来示意:
  4、缓解焦虑之对策。一是勤于与科任教师交流,勤于与学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变化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归因,使学生能信赖老师,愿意、乐于与教师沟通。二是我们自己保持乐观心态,理性认识学生当前出现的焦虑状态,多看到他们的进步,指导学生客观分析,科学评价,正确归因。要多多鼓劲,及时打气,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学生。三是把握好套题和专项训练题的难度,考前套题训练的难度略低于高考题难度,保护学生逐步培养起来的良好心态和斗志,也是让我们自己看到学生的希望,让师生彼此保持稳定的思想和高昂的士气;平时训练注意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让师生心中都踏实,保持稳定的情绪。
  高考对学生对老师都是挑战,有智力的,但更多的是非智力方面的,我希望自己在今年的高考中能更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和自己在2010年高考中交一份遗憾少一点的语文答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