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浅谈学生创新写作意识的培养
作者:佚名 时间:2009/6/3 15:4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34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指导性的话,强调了创新必须融入在教育的整个领域。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所以,创新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认为,提高创新意识才是创新教育及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特别是在写作指导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提高其写作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进而培养其创造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创新”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站在时代的高度,为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写作思路狭窄,学生写作思维单一,文章平平淡淡,而创新则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写出人间真情,抒发内心真实感受,这使无数热爱写作的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进行,摆脱了汪洋的题海,摆脱了标准化、程式化的套路,像蝴蝶一样自由地飞翔,创新写作教学使他们的生命在不断的创新和创造中不断张扬,不断提升,使学生能真正地写出富有创新意义的作文。
创新作文不是目的,创新作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独特的创新方法和独立的创新人格,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创新的人生和充满创造力的生命状态。可是传统的作文要求规规矩矩、四平八稳,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写出的作品千人一面,没有棱角和个性;笔下的人物假、大、空,没有鲜活的面容,更无从谈创新。因此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写作意识,谈一谈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作文课题要创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前我们只讲“上作文课,作文讲评课”,“我布置,你写作”。这种一厢情愿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只有来自写作的“物”和“意”的召唤,才是最有力的召唤,才能唤醒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从教师这个角度讲,首先要赏识学生的写作,在拟题是发现学生的新颖别致之处。同时尽量给学生提供能激起他们写作灵感,唤醒他们写作自信心的作文来训练。比如有一堂课课题叫“品味父母的爱情”,初看起来,谁也不能把它和作文连在一起,可这正是一堂很人性的作文课,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大为震惊,课中学生两次习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学生用一组排比句为父母的爱情暴暴光,这样的设计,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东西可写,第二次习作,教师要求学生用一组比喻句描述父母间互相关爱的情景,学生的习作片段令听课教师激动不已,无不为之赞叹。这无疑让学生融进了生活,写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语言。还有的作文课课题也富有创新特色,如“让个性在作文中飞扬”、“一个真实的故事”、“海”等等。创新作文教学,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创设情景等,能更好地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变成作文中灵动的飞翔的翅膀,增强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另外过去上作文课,形式单一,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当然不爱上。可如今的“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发挥。比如“作文要展示人物形象的缺陷美”,开始播放《红楼梦》主题曲,让学生临境会神,接着“精神充电”来让人振奋,把全班分为骏马组、雄鹰组、蛟龙组、英雄组宣誓,最后展开拓展辩论,甲: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乙: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不能失去双臂,从而让学生很感兴趣。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写出成功且新颖的文章,决非易事。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面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注意命题的新颖性,使文题起到能迫使学生创造的作用,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颖的命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放一段音乐或故事片中的一个片断录音,让学生在听后展开合理联想,写一篇记叙文;或者提供一组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编写一则故事;或者出示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提炼观点;或者给出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进行续写;或者让学生去观察一个场面写一段场面描写……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创造想象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在命题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公式化、陈旧化,注意多样化,使命题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时代感、新气息。
二、作文内容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以往是老师出题,学生就抓耳挠腮,一堂课什么也没讲,白白过去,学生什么也没写出来,回家后就东拼西凑,交上来对付老师,真可谓“一凑,二抄,三套,观点加材料”。可“创新写作教学”则表明,老师们是有能力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创新写作教学”有很多种,但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内涵上下功夫,“养其根而俟其实”。这使我想起了赵谦详老师的“绿色作文”,他说“绿,就是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作文是一种生存境界,表达一种人生理想,提高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让学生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突出其个性特点。比如有这样一节课,课题是“换角度,出新意”。第一环节里教师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没有结尾,目的是让学生把结尾补充完整,这无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环节是让学生用原有的广告推出新意,内容上不变,但要用一个新意表达出来,如:“禁止践踏草坪”学生就在此内容上换一种角度创作出了很人性、很感情的内容——“别踩我,我也有生命”,“请您足下留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等。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了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作文时,教师应树立新观念,不仅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品具有积极的意义;还应学会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让他们放开胆子去思考,放开手去写,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否定,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据说著名女作家叶文玲读书时写一篇《秋天来了》的作文,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地飘到了地上”时,她却认为大家都这么写多没意思,决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结果把秋天写成了一个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子,拂去了焦热,献出了清爽和果实,写秋的云淡日丽、香飘四野,秋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正是这种思维主体在求异中的自我否定,才使得这篇作文的立意高人一筹。类似这种创新的立意还有很多,如大多数人歌颂白雪的纯洁,有些人却批判它的虚伪、冷酷;大多数人赞美石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些人却写石灰见了冷水头脑就发热;大多数人赞美牵牛花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有些人却写它是不能自力的软骨头;大多数人歌颂瀑布勇往直前,有些人却写它不低头看路……
好的文章不仅要思想进步,能反映时代的精神,还要另辟蹊径,能在内容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作文技法要创新,引发学生的构思技巧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因此要引发学生从写作思维上创新。思维的方式很多,包括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后两种尤为重要。运用逆向性思维求创新,从写作上讲,是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标新立异”。如大家都立意“取长补短”,你可以选择“扬长避短”;众人都说“逆境出人才”,你可以谈“顺境更可成就人才”。请看下文:人们总是对默默无闻的小草予以高度赞赏,歌唱它的永恒,甚至“无人知道”也成了值得仿效的优点。而对一现的昙花却嗤之以鼻,这似乎已经成了凝固的信条,无可非议。也许是倒行逆施吧,我却常常对永恒的小草兴味索然,而对一现的昙花却倍加厚爱,我体会不出小草“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却无限地崇拜昙花那迷人的、闪光的一瞬。 毋庸讳言,昙花是太短暂了,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绿草相比,它当甘拜下风。然而,难道生活的全部价值是单以生命的长短来衡量的吗?生活价值的天平并不是以时间做砝码,而是看它是否有过奉献,有过闪光。因为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计量单位,闪光才是生命价值的标志。昙花的生命虽短,它却能生得娇美,长得艳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要远远地强于青草的默默无闻而又漫长的一生。这样就给昙花赋予了新意。
创造常常会涉及到许多反常的问题,一定不要被常规所束缚。2005年全国卷二中的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写的是《“十”的五天经历》体裁上借助十字五天寻找不同位置从而体现不同价值的描述。选材上不是老掉牙的人云亦云和“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室、宿舍,选用“汉字行走找位置”这一非常题材并演绎成文,自然会令读者感到奇妙别致、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了。因此,发展逆向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学时,一定要多启发学生善于从逆向上去考虑、去立意。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不妨引导他们从结构布局上多作文章。如采用倒叙、插叙法。有个学生在写《孔乙己挨打》一文时,开头写道:“把他的腿给我打断!”丁举人坐在太师椅里喝令打手们。“哗!”又一盆冷水泼向了孔乙己,接下来又是一阵杂七杂八的棍子。这个同学成功地运用了插叙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就扣人心弦,使读者为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抑扬法,如写某个人物或某个事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先抑,抑是为了更好地扬起。有的可以采用误解法,即通过误会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又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像高中课本中的《雷雨》,曹禺自己也说过:“一部《雷雨》全是巧合。”正是这一巧合,使全剧情节、结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还有的可以采用曲径法,即所谓“一波三折”,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婉转生姿……
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去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只有多角度多形式地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无非是为了说明观念更新的重要性。我想,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产生思维的广阔性。而观念更新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青少年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追求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创新作文,让他们张扬思维个性,立意求新,创新写作教学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创新意识,使他们的作文决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模式,而更多的是标新立异、追求创新的佳作。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写作都应有创新意识,要大胆超出常规,要与众不同,但绝不是哗众取宠,要放飞想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