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6 22:03:05 来源:nirefox 转发 人气:1391
我以为无论是什么文体、语体的文章阅读,最重要的是读懂,虽然什么是真正的“读懂”,可能是个难以界定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说读懂了李白的《静夜思》了吗?但我想,我至少可以明白它是一首思乡的诗应该是不会错的吧?所以我所说的“读懂”,就是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至少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写什么的?”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问题:中心内容,作家的感情倾向。高考的命题实际上是从四个角度出题,即“写什么的”、“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样”。读完一遍,有人可能可以很快就能回答这四个问题,有人可能可以回答其中某一个、两个问题,有人也可能什么也回答不出,这就牵涉到快速阅读的能力问题,注意力集中程度的问题,所以很复杂。如果刨除这两个因素,那么,要想做题,至少应该努力解决第一个问题,即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至少可以明白该文是“写什么的”?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训练这样的能力,并且经过反复的、有意识的训练后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读完一篇文章以后,马上判断它是“写什么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是什么?只有在对这个问题的正确把握后,去做题,才是明白地做题。明白地做题才会有根据,有正确的大方向,才会有一个基本的分数,而不至于凭运气。这样才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在开始做题前要读两遍文章,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这第二遍可以不再是逐字逐句地阅读,而是一段一段地读,即以段为单元来阅读;可以一目十行,甚至只扫一眼,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但无论如何,扫一眼或回头想一想,都是必要的。
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准确判断该文是“写什么的”呢?问题也很复杂。如果可以允许我把这个问题简单化,那么我可以说是从文体特点入手,我一直以为“写法就是读法”,他是怎么写的你就怎么读,才能和作者想到一块去,才有望走进作家,读懂作品。有人说,“从思路入手”,也是对的,但是问题又出来了,作者思路在哪?于是有人教了许多把握思路的办法,但是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规律在哪?有的文章有语言标志,有的文章却很难有什么重要的标志。即使有“重要的语言标志”,它又没有标出来,我怎么知道那是重要的标志?所以还是一本糊涂帐。所以,与其说“从思路入手”我觉得还不如说“从文体特点入手”,因为文体虽然在文章学专家那里种类也是无限的,但就高考而言毕竟还是有数的,就是常见的那几种。文章之所以可以分为不同的文体,就是因为它们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地方,是同一文体下的不同文章的共同之处,所以总还是有些规律可以把握。我们的着力点也就在于熟悉并进而习惯这些“不同”,从而找到作者思路,循路走进文本,去弄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以及他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态度。
我们先来看“现代散文”。那么,散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是“形散神不散”吗?我以为这只是对其基本特点的一种强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应该说,散文是文体特点最不明显的一种文体了,有时候我们甚至把不是小说、诗歌、戏剧、应用文之外的文字都称作散文。当然,作为上海高考的第二篇阅读,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选文一定是文学体裁,这样范围又要小一些。即使是这样,它的种类仍然很多,如写景的、状物的、说理的、文化的等等。但在我看来,不管是何种散文,从写法上来看,总有一个触媒,也就是激发作者灵感的某事、某物、某人、某景等。然后由此生发、联想开去,情感、思想的线索渐渐明晰,要抒发的、要表达的内容便得到充分地抒发和表达。所以,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扣住作者情感的“触媒”,然后顺着他的联想、生发的思路,就基本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了。如吴冠中先生《画里阴晴》里的“桃花,我立即记起……”的“桃花”,准确一点说,应是“湿”的桃花,就是作者写作的触媒。由此引发关于中国画风格的思考,中西手法的比较,以及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追求等内容。这样就把握住了思路,并进而基本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流浪的二胡》是以二胡在江南的“流浪”为触媒,联想到二胡的历史、适合表现的内容、成就这种乐器达到最高境界的音乐家等内容,从而讴歌一种来自低层的精神。《桥》一文,触媒自然是“小桥”,由此联想起与小桥有关的各种人生,最后赞美了“质朴的小桥”“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通常情况下,起承转合,欲擒故纵,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等等都是散文家的常见“伎俩”,一般情况下,不到结尾是不露“真章”的。所以从章法上看,还是“图穷匕现”的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关注结尾来把握主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离谱的,只不过,有时候结尾并非直抒胸臆,比如“以景结情”等等,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分析、概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