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思想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作者:WZHCH1234 时间:2009/11/7 8:56:53 来源:wzhch1234 转发 人气:545
一 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 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吸收。
2 力求字字落实,忽视整体感知。
3 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忽视成套积累和整体品鉴。
4 方法单一,仅限串讲、对译。
二 改革措施:
1 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以教师为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导学。
2调整内容,改变方法:由重字词句的讲解落实到重整体理解与品鉴;由单一的串讲对译到美读美学。
三 美教美学文言文的具体措施: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感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色彩感,音乐教学的优势在乐感,我们语文教学的优势则在语感。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因为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炼的结晶。诵读文言文便会发现其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美;同时文言虚词的嵌入,又使其具有独特的声韵美。正因如此,寿镜吾先生才会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注意诵读的语气、语调、节奏和轻重缓急,以便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2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语感
品味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语言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体会到作者用语之准之精之妙,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的内容情感,声情并茂的诵读。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包括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3 指导学生细心生活,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对生活越认真,就越能体味文学之妙。“文以载道”、“以文传情”,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传递的工具。好作品读后一定能给人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因为“文者,情动而发也”。而我们要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感,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淀情感。
4.文言文教学要厚积薄发,积淀文化,传承古今文化之精粹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更是酒文化(《醉翁亭记》)、花卉文化(《病梅馆记》《种树郭橐传》)、儒道文化(《论语》、《孟子》,《庄子》)、礼仪文化(《项脊轩志》)、茶文化……的精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去粗取精把这些文化精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5.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直观地给学生以美育
我们教学文言文的形式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时时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注入教学新活水,才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形象生动,可采用分角色诵读或表演;《鸿门宴》可采用表演历史剧的形式或就某些疑点质疑探究;对那些浅显易懂的自读课文采用“我的课文我作主”即学生教,教师学的形式……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了语文教学审美这一基本理念,审美又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而文言文的独特表现形式又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这块土地定会风光无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