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杜金辉  时间:2009/11/15 23:28:47  来源:dujinhui2013 原创  人气:1275
  五年前上高中时,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感觉就是写的真漂亮,用词真华丽,可我就是想不出那荷花到底是什么样子,仅此而已。当时老师大肆的赞赏和褒扬这篇文章,加以形象的分析让我对这篇文章欣赏不已,再加之以前读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和《匆匆》等等,我对《荷塘月色?更是倾慕不已,总之这所有的一切中,最让我为之倾倒便是那形象,生动,优美的词句了。
  如今再次读到《荷塘月色》时,那种年少时的冲动已经锐减了不少,过去那种浅薄的理解已经淡然而去,我稳重了许多,心情平静了许多,不再浮躁。就像喝茶品茗一样,不会再因为飘逸的茶香而囫囵而下,而是坐下来丝条慢理,香气亦会久而不散,且更加浓郁,另是一种享受。
  随着作者思绪的变化,我易神游于月下荷塘。虽不知作者为什么这几日颇不宁静,自己也跟着有些烦躁起来,也许是刻意的,因为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去看那月下的荷塘。”烦躁的心情慢慢的静了下来,平坦而轻松。“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羞涩”,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出浴的没人,使人感觉文字饱满而且俗雅,一幅清晰的月下荷塘尽显眼中。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时叶子颤动了,荷塘上有了波纹,有了微微的水声,真可谓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朦胧,给人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让人感觉飘渺而舒坦美好,相似在仙境,薄纱笼罩着,青烟缭绕着,给人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只可用一词来形容“沉醉”,用词上动静结合,更显出周围的寂静。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作者就好似一位泼墨高手,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让人如痴如醉。
  接下来,作者的思绪有了大的变化。“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 杨柳最多”,杨树,从来都没有过好的意向,而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也都与前边的优美意境不相协调,在感觉上有明显的落差。紧接着。“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像是在说自己一样,烦恼的思绪将自己重重围着。“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阴阴的”,“没精打采”“瞌睡人的眼睛”,都显示出作者的思绪已经从前面的那种宁静美好变得思绪万分,愁苦忧郁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句足以看出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凄凄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作者无奈从美好的梦境又回到现实,然后作者又想到了采莲,想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今晚若有人采莲,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一语深深的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惋惜之情。
  在整篇文章中一直洋溢着作者按耐不住的喜悦,作者因烦躁的心情得以安静而高兴,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没有了哀愁,清静自得呀!但同时两个“一定” 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看完整片文章,我只知道作者愁苦,却不知为何,上网查了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才得知作者内心的苦闷。《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我想作为一个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一定是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但是文章最后提到有一句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由于对朱自清本人我了解的不是很多,我无法理解他这的“江南”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他把这句写在《西洲曲》的后面我想这儿的意思一定与前面的“今晚若有人采莲,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是向承接的,然而我只知道他老家是江苏扬州的,想必那儿一定有那种“采莲”时的美景美事吧!我觉得应该是他对他在江南时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怀念吧!(也与他现在这种忧郁烦闷的生活有个对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