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

作者:江西省大余中学 邓思庆  时间:2008/4/25 7:44: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后附有佘树森的知识短文《散文的艺术魅力》。该文从散文的构思、思想内容、语言三方面阐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所在。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前,我用了一课时让学生自渎该文,学生对作者提出的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的观点非常认同。为此,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有学生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谓写尽了清华园荷塘月色这“一物之微”,但难以明白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这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荷塘月色》没有触通什么人生大道理,佘树森的观点并不适合每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是篇不触通什么人生大题目的散文,只不过是一篇美景散文而已。一部分学生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这样一篇经典美文的魅力只在那几个叠词、几句比喻写一点心情的变化上,但又真找不到哪句话可以提示作者是在触通什么人生大道理。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解决的切入点,我认为可以在课文后面补白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先讨论这个故事触通什么人生大道理。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
  故事最后一句话留白让学生讨论后填写。学生一般能写出类似原句“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的句子,如“要想铲除心灵(大脑、思想、品德、人生)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里面填满知识” 等。之后,用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讨论,1927年7月的朱自清心里有没有一些“杂草”?学生可根据学辅资料的背景提示,明白1927年7月作为一个学者的朱自清他面临着几个与学者无关的人生的选择,这些人生的选择困扰着他,使他开篇即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些使他不宁静的因素就是朱自清的 “杂草”。而这些“杂草”是什么,作者并不细说,而笔锋一转,“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深夜荷塘的另“一番样子”为什么对他这么有吸引力?我认为这吸引力就是来自朱自清内心的需要,朱自清的内心被“不宁静”占据着,它需要一种东西去驱赶这些“不宁静”,或者说清除占据着内心的这些“不宁静”的“杂草”。那么能驱赶“不宁静”的东西是什么呢?彼时彼境的朱自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就理所当然了。这样一个“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觉是睡不着的,他想看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能否占据内心,冲去内心 “不宁静”的“杂草”。
  所以,《荷塘月色》触通的正是这样一个人生大道理: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心事,谁都会有内心不宁静的时候,当生命处于困境时,一个人就要善于给自己找一个生命的出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给自己寻找到的一个生命的出口,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他期待“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来占据不宁静的心,于是他踏着月色去了,去寻找一个属于学者朱自清的生命的出口。
  深夜清华园的荷塘的确给了朱自清一个生命的出口,这从“受用”一词就看得分明。“受用”不是受罪,“受用”是享受,“受用”是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引发了朱自清许多美好的想象与联想。这通过文中的多个比喻就可明白。但这些比喻的意境美感呈现一种递减的效应,烂漫情怀的浓度正越来越淡。这就正暗示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这个生命的出口随着朱自清的“受用”正越来越小,越来越淡出朱自清的内心,“不宁静”的“杂草”正又回到他的心中。毕竟,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再美总也缺少点什么似的,那会是什么呢?
  此时,朱自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好一个“忽然想起”,原来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缺少了人的活动,有了人的活动,荷塘才真正活起来了。另一个生命的出口在朱自清面前出现了。那是南朝时期的荷塘艳事,那是沉湎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朱自清的生命的又一个出口。可惜这个出口旋即又封闭了。尽管封闭了,学者朱自清毕竟在1927年7月的一个夜晚为自己“不宁静”的心探寻了两次出口,苦闷彷徨不可能遁迹,但内心毕竟减轻了负荷,现代人不正可以从他那里学一点给生命一个高雅的出口的方法吗?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yyy 于05-02 16:12发表评论: 第1楼
  • 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