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本真”语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18 22:00:05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444
  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让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揣摩意境;应是丢掉非“语文”的内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在言语上下工夫,从而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一、一双“火眼之睛”——发现语言特殊之形
  文字作为传承文明和表达思想的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容。没有意义的文学是不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回避内容的了解、人文的渗透、情感的冲击、知识的记忆。但是,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外围”任务,而不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绝不能止步于此,因为它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常识课……从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来看,语文教学的内核显然应该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即语文教学要通过对语言形式的精妙品味,去进一步明确语言内容的本质,使其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内容生动,人文性强,编写体例以内容为单元,课后练习开放性也很强;但语文本体要求不明,要学生掌握的语文技能也不明,而非语文的人文要求和科学知识要求等则过多。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下滑,而一线语文教师也很难把握每篇课文在语文技能方面的重点。这样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会以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文内涵代替“本真”的语文要求。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就必须练就一双“火眼之睛”,从语言中发现独特的语言形式,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去感知、品味、积累、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我们就可将语文本体要求分别定为:《花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学生只有这样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语文能力才能有长进,才能在阅读中借鉴写作方法,人文教育也才会有依托。
  例如,人教版第一册《四季》这课,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
  1.学习第一、第二两节。
  在学习品味、美读文本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子:
  草芽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桃花( ),它对( )说:“我是春天。”( )( ),它对( )说:“我是春天。”
  2.学习第三、第四两节。
  在学习品味、美读文本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子:
  谷穗弯弯,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落叶( ),它( )说:“我是秋天。”( )( ),它( )说:“我是秋天。”
  3.迁移运用。(1)把第一、第二两句,换成第三、第四两句的语言形式。(2)把第三、第四两句,换成第一、第二两句的语言形式。例:(1)草芽尖尖,它 说:“我是春天。”(2)荷叶圆圆,它 说:“我是夏天。”(3)谷穗( ),它对( )说:“我是秋天。”(4)雪人( ),它对( )说:“我是冬天。”
  4.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第一、第二两句的语言形式和第三、第四两句的语言形式。例如:(1)草芽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2)草芽尖尖,它对小鸟( )说:“我是春天。”(3)谷穗( ),它对( )( )说:“我是秋天”(4)( )( ),它对( )( )说:“我是()天。”
  这样,一课一得,扎实训练,语文的本体要求就能得到保证,语文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二、一张“达意之 口”——多读内化语言之妙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汉字是表意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调和语气把文本的言、意、情传达出来。学生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铿锵的朗读声中得到还原。读,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魅力,使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妙趣横生;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妙用和作者运用语言 的技巧,并逐渐形成语感;读,可以让学生体味到作品的感情 和韵味,提高学生的品味和鉴 赏语言的能力,使其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离开对文本的认真朗读,一切解说、分析、复述都是 徒劳和无意义的。以读带讲、初读感知、研读品味、美读感染、活读运用,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也是最科学、最经济的教学方法。读要有层次和目的,要拾阶而上,要在读中内化语言表达之妙。请看下面这则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案例。
  1.找出描写小柳树的句子。(1)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2)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了,它穿上了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3)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它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2.层层深入读,加强语感。
  一读:感知读,读后说小柳树会怎么样。
  二读:品味读,读后说从哪里可以看出小柳树美且得意。
  三读:比较读,去掉“细”“绿”,读后说感觉。
  四读:融情读,学生将自己当作小柳树,体会小柳树的心情,并用读表现出来。
  这样,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但会留下一棵婀娜多姿、“风华正茂”、骄傲得意的像一位漂亮骄傲的公主一样的小柳树形象,而且还会将描写其美丽的优美语言一同留在脑海里,为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三、一双“个性之手”——迁移运用语言之技
  学生学习文本,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感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技能和语言形式之后,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学以致用”,即通过学习文本范例进行迁移运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迁移方式是通过读写结合来迁移巩固,但许多读写结合却变成了对课文内容的“仿写”和对课文情感的演绎,而非表达方式的“迁移”。例如,上完《胖乎乎的小手》就让学生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这样的所谓迁移,其实仅仅是思想内容的强化而不是语言形式的迁移。它虽然也能起到语言表达练习的作用,但训练却不具有所学文章的个性语言的形式特点。这种泛化的“练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正确的语言迁移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经历、个性感悟,运用个性语言,去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而迁移运用。例如,人教版第五册《花钟》充分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化。结课时,教师就可出示另外一些花开花的时间及形状,让学生学习多样化表达语言的方法。
  请看下面学生写的例子。(1)晚上,十点左右,叶花蝴蝶抬起高傲的头,手拿黄色的花,仿佛一位骄傲的公主。
  晚上,十一点左右,仙人球花穿上了白纱裙。
  下午一点,凤凰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
  下午两点左右,美人蕉跳起了优美的孔雀舞。(2)晚上十点左右,叶花蝴蝶就会穿上黄色裙子在绿叶丛中翩翩起舞。
  晚上十一点左右,仙人球花就会穿上白礼服款款走来。
  凤凰花在下午一点涨红了笑脸。
  下午两点左右,美人蕉会对着镜子忙着梳妆。(3)晚上十点左右,高贵的叶花蝴蝶吐出了黄色的花蕊。
  晚上十一点左右,洁白的仙人球花探出了小脑袋向四处张望。
  下午一点,凤凰花映红了整个城市。
  下午两点左右,美人蕉伸着懒腰起床了。
  从学生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语言表达多样化的特点和要求。
  其次,是内化和运用语言。在不同语境下,让学生结合个性,认识、内化和运用文本言语,可使消极语言变为
  积极语言。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七册《长城》后,就可让学生融情与景,假设自己是导游,向游人讲述
  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后,就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篇小童话——《小柳树自传》。
  总之,“本真”的语文,是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是充满语文个性的语文,是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是目标简单、课课有得的语文,是去掉华丽外衣而追求实效的语文。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外国语学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