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的小说——读石舒清小说《小青驴》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23 21:47:33 来源:liwei521146 转发 人气:1496
《小青驴》写的是“我”和老姑太太的一些事情,对于自己许多年前的事情,作者显然和我们一样,能够记起的也只是一些片段了。这些片段也许在当时很寻常,但在多年以后,再回过头细细思索,寻常的事情也因有了深厚的历史感而变得耐人寻味了。对于这些片段,石舒清也不刻意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浑然一体的故事,就是将这些片段一个个写出来,一共六个,每个都可独立成章。但因为它们都是关于“我”和老姑太太的,自然地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方式是石舒清散文化小说乐于采用的,《开花的院子》、《出行》,他都这样写了。
我们说,《小青驴》是一篇内容很丰富的小说,尽管它的篇幅不是很大。那么,小说到底都写了些什么?
首先,小说写到了回族老人的精神世界,确切地说,是“西海固”回族老人的精神世界。这在石舒清小说中并不是少见的,《小青驴》写的是七十多岁的老姑太太。“姑太太在吃苦苦菜团子时说:“要带着欢喜的心吃五谷杂粮,真主给啥人就吃啥,只要你香香的吃,啥东西都会香起来。不敢背真主的恩啊!”这话让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老太太说出来,是让人觉得心酸甚至忍不住潸然泪下的,但在她自己,却并不觉得苦,始终对她所信仰的真主充满感念之心。回族人的精神世界实在是让人崇敬的。石舒清的宗教情结由此也可见一斑。
其次,小说还涉及了石舒清一直思索着的话题:生死。“人是假的呀。”在看过“母亲”的簪子之后,老太太的这简单的一句感慨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多么让人无奈而且心酸啊,这么复杂深奥的话题,被这样一个老得像一段老榆树根的农村老太太用一句话轻易就道破了天机,石舒清往往喜欢选择借助老人之口来表达不易说得明白的话题,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再次,《小青驴》还写了成长的问题,特别是写了男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困惑。作者写他躲在房顶上鼓起勇气脱下裤子看藏在身上的秘密,感觉“有些兴奋,有些害臊,有些责备自己,有些莫名的怨恨,有些想豁出去的想法。”童年视角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小说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与懵懂,读来很觉清新。青春期时那种复杂的感觉石舒清一样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得那么清楚,让人实在不得不佩服。
总而言之,《小青驴》是一篇很耐读的小说。它的魅力和石舒清其它小说一样,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的语言。《小青驴》是散文化的小说,不仅在情节结构、叙事方法上是这样,在语言上也一样。在这篇小说中,石舒清又用了他常用的特殊的段落方式,很多时候一句话就独立成一段,作者好像有意要以此增强小说的跳跃性、节奏感。石舒清许是在穷困中长大的缘故,他对于文字也是非常节俭的,能省的字他就绝不浪费。他的句子大都很短,但很有张力,我觉得他的语言风格像汪曾祺,洗练,隽永。
《小青驴》在石舒清的小说中算是独特的一篇。这篇小说既不像他记实小说那样一味地苦涩,沉重。也不似他的写意小说那样非常地空灵,诗意。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体,有些淡淡的愁苦,又有些淡淡的温馨。从艺术上而言,我以为小说是有些不足的,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些太多了,也许石舒清的感受本就是很多的,他就有些不知道该重点说什么了。都舍不得不说,所以又都没有说深刻。比如说生死这个话题,与《小青驴》同一时期的《清水里的刀子》就写得很集中,很深刻,于是得了鲁迅文学奖。这是一点经验:写短篇小说,抓住一个问题,好好说,并且说好。就行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