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作者:湖北省咸宁高中 方芳 时间:2009/12/11 21:38:59 来源:准爱一芳 转发 人气:1740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最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情读、动笔练、动脑想、动口议、动手写,自觉地去探索、求知。可学生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从哪里得来呢?那只能靠教师适时审势引导来形成。因此,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灯塔,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发挥示范作用的方面有许多,在这里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可是现如今许多学生不愿读,不会读,大好的早读时间白白浪费了。该怎么办呢?
这时教师应积极带头,发挥示范作用。首先是读,许多语文教师早读时在教室严密监督学生,殊不知自己诵读才是督促学生读书最有效的方法。只要老师在津津有味的诵读,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激励,投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积极主动的早读课就产生了。其次是要学生会读,如果学生读不好,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诵读兴趣就会消退。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精心准备,适时进行范读,学生看到老师能抑扬顿挫、声色并茂的诵读,多数会受到启发,力求读好,有了这种动力,加上教师的诵读指导,何愁学生不愿读、不会读呢? 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作文。语文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下笔千言”、“妙笔生花”,而实际上却常常是事与愿违,或无话可写,或勉强成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是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
我建议语文教师多写“下水作文”。教师的 “下水作文”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下水文”,往往是学生写作的“导航灯”。 初中课文中有一篇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其中就有“今天想来,她(蔡芸芝先生)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的话,正是因为蔡先生的“下水作文”,才培养了魏巍的写作兴趣,从而使他走上了文学之路。学写作文,出类拔萃的学生虽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总是少数的,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下水作文”的启发性是极大的。而且现在不少学生还有许多写作基本技法没有掌握,有必要让教师做出“示范”、“淌水过河”,从而使学生们逐步开窍。再者,“下水作文“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培养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能激发他们学作文的情趣,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如此,我们还会担心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吗?
最后是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但现在许多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他们往往等老师讲解,等老师给答案。而不少老师也习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标准答案为准则。结果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越来越懒于思考。如此恶性循环,只会令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许多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 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设计问题,考自己,考同学,甚至考老师,因为设计问题的过程是学习趣味产生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前预想所学课文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时不仅要设想问题,更要记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错误的思路。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演绎备课时思考的过程,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教
师在培养学生思考习惯中的示范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教师要不惧错误,不怕丢面子,通过展示思考过程,尤其是错误的过程来纠正学生思考中产生的错误,师生合力找到正确解答。
举个例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过秦论》,用现代文体来划分,究竟属于什么文体呢?作为老师,当然能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重在阐明秦统治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能预见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是记叙文。学生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呢?因为节选文章共五段,就有四段是记叙秦的兴盛和灭亡。教师在解决此问题时,就可以先假定自己也认为这是一篇记叙文,但紧接着自问,其实主要是问学生,最后一段写什么呢?作者写作本文究竟是重在记叙秦的兴亡还是重在其它呢?学生此时必然恍然大悟,发现自己思考时的错误所在。
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及时发现自己思路的错误,重新找到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也交还给他们了,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学习、记忆的机器,而是思维活跃,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者,将来他们还会成为勇敢的开创者!
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在此我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投入”表现在教师真正地走进教材,走进学生,与学生一起喜,一起悲,一起读,一起背,一起思考,一起写作,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交汇,精神的升华。学生在这样一位教师的陪伴下,在这样一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必然会想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