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催开人文教育的绚丽花朵
作者:刘庆云 时间:2009/12/16 12:54:03 来源:刘庆云 原创 人气:1202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更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以提升人文素质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本文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和渗透的必要性、操作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对学生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第一、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素质,引导
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传统中职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普高学生较差,所以教师课堂
上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往往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不少老师有这样的观念:中职学生基础差,让他发言简直浪费时间。这种做法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关怀需求,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自信和活力,人文修养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同时能刺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在中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同时,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
第二、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德育管理方面,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往往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长久下去,一些学生就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面对的就是比初中更严格的冷冰冰的规章制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第三、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中职学校传统的知识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
在中职课堂上“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却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和反思
第一、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人文性教育的“种子”。
现今的语文教材就象一个万花筒,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生风景:学习《桂林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诚实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学习《自然之道》,教育学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学习《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真谛……我们要抓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比如,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篇课文时,我结合国内外形势,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深刻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方仍硝烟弥漫,恐怖主义依然存在,全世界应当联合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在教授诗歌《将进酒》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确实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一些无关痛养的议论文章则厌烦至极。因此,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
除了书面教材外,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其实生活处处有教材,常有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正是因为语文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性,还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正确地加以引导。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第二、充分了解中职学生,教师正确角色定位,是人文教育成长的雨露。
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使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生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职校生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比如笔者所教的数控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全都是男同学,他们大多只是冲着学习一技之长才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对语文、英语这些文科基础课根本提不起劲。有人甚至称“英语”为“鸟语”,既然听也听不懂,索性也就不听了。语文虽然还好一些,但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了,课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文言文《劝学》一课时,读了大概有二十几遍,有些学生还是将“中”(zhòng)读成“中”(zhōng),将“有”(yòu)读成“有”(yǒu),将“生”(xìng)读成“生”(shēng),而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讲到林冲的故事“岳庙烧香”、“樊楼饮酒”一段时,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要想在这种状况下实施人文教育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更大的挑战。但语文基础和人文教育的实施并不冲突和矛盾,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对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在原来的薄弱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们不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据说有个人看了毕加索的抽象画后非常不解,于是就去问毕加索,“你画的是什么东西,我怎么看不懂?”毕加索就问他“听过鸟叫吗?”回答“听过。”“好听吗?”“好听啊。”“懂吗?”“不懂”。毕加索的这个富有幽默感的提问启发了我们:对于这些学生你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能够对某一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只要他们还有丁点儿的感觉,就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给自己定位,要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多站在学生角度上考虑问题,开展教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三、为了更好渗透人文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我们迫切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个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从人文的高度对学生的生命发展给予关照。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要从传统教学实现两个转变:(1)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2)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气,所以聪明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生往往喜欢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因此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说套话、假话;说出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学生发言时说“虽然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但它的样子很丑,我不喜欢它。”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也特别强调了人类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发是受益非浅的。因此,我想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从孩子们爱好与个性入手,不用成人的错与对作为对孩子的衡量标准,这样才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
同时教学完《蝙蝠和雷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附加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我用投影出示了一个圆形,要求学生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内容写成一段相关的话。(可以互相探讨)出题范围广阔,局限又少,引导他们自由发挥,这样灵活的题目最容易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其创新能力也就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答案自然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说那是一个皮球,有的说那是一轮圆月,有的说那是一枚分币,有的说那是一个车轮……千奇百怪,不一而同。学生联想之丰富可见一斑,他们也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段话,各具新意。有的同学写道:“那个圆是一个车轮,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辛勤的妈妈为了我们的生活,天天踏着她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起早贪黑地四处奔波着……”也有的同学写道:“那个圆是一个足球,每当我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中国的足球队员们在训练场上不辞劳苦地训练着,拼搏着……总之每一堂课,我们都努力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使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开拓创新的阵地,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三、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可以使用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语文教学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开阔视野,留心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使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去感受生活之美,去提炼生活之美,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有利于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