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3 6:31: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93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记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科目,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语文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自强自信等心理品质,提高其阅读和表达能力,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母语基础,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技能学习的作用同样重要。实践证明,中职毕业生如果仅有一技之长,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就会缺少某种文化精神,在工作中往往会遭遇更多的交往障碍和心理思想瓶颈,这种障碍和瓶颈又会影响其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然而由于语文学习缺少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升学压力,而作为升学教育的失败者和传统教育的受害者,中职生在厌学的同时也养成了诸多不良得学习习惯,再加上语文教师大多因循普高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又以就业为导向大量压缩语文学时,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出现以下典型问题:1,教学目标缺少实用性。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评价还没有跳出普高模式,注重学生纯知识积累,看重学生的卷面分数,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的甚至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这样势必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偏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语文的实际意义,也脱离了学生的基础状况,无法达到预期目标。2,教学方法缺少适用性。新课标摒弃“填鸭式”教法,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许多教师生搬硬套,教授课文时也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从文中找到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或者谈谈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有同感的的地方,或者用批判思维从课文至少提出一个疑问等等。这种要求对于普遍缺乏自制力和较大学习动力的中职生来说,无异于叫猴子学游泳叫鱼去爬树,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情绪剧增,教师教学热情随之骤减。3,教学内容缺少特殊性。目前一些语文课充斥着现代文的思想情感与写作艺术、古文的字词落实与主旨分析,有的甚至给文章条分缕析和划分段落层次,这些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兴趣爱好、实际需要相距甚远,给学生留下了“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印象。4,教材缺少针对性。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为人教版或苏教版或广东版的。这一类语文教材主要由写作知识、口语知识、普高经典课文、有关职业思想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文章组成,偏重语文本身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对职教语文的职业教育性、专业服务性和就业指导性等特点彰显不足,以致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成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改的副产品,基本丧失了职教语文的自主与独立地位,又因为职教语文教材编写忽视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需求等问题,致使职教语文教学步履唯艰,教育成效不尽人意,职业学校语文课堂上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其结果是学生语文素养原地踏步或急剧下滑。
  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几个改革方案。
  一,改革职业教育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是语文教材、教法等改革的前题条件。鉴于中职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为核心目标,着力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学生被动接受语文知识到学生想学爱学要学语文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要从“传授知识”转换为“以激励学生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当然也不要为顾及学生心理感受,过高评价学生的参与行为,从而影响学生思维全面深刻的发展。例如教师可把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类似于《子午书简》《大国崛起》等雅俗共赏的节目搬进课堂,看完以后,老师引导学生或复述或谈观后感或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等。再例如再布置作文时,用应用文的写作代替传统的话题作文写作,尤其是引导学生练习“书信”“求职信”“申请书”“总结”等工作中会用到的应用文;再如用专题知识学习代替传统的文本教学,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既有压力又愉悦的氛围中初步学会辨别病句、正确标点和恰当使用修辞等。这些思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想写、敢写、想说、敢说。另外语文教学评价不能过分依赖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应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
  二,努力创设切合中职生实情的教学方法。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中职学生又向往生动活泼、轻松实效的语文课堂,这就势必要求改革传统普高式的语文教学,逐步创设以创新为使命,以加强生动实用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服务和就业服务、老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
  (一)启发式教学。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大儒朱熹解释,“愤”就是心理想知道某个道理又没法知道,“悱”就是已经初步理解了某个道理,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两种状态中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被强烈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被大大的调动了,这对学习动力不大的中职学生来说可具有神奇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呢?我们不能希冀中职学生“自主探究”,而应依靠教师富有艺术的“提问”和讲故事式的教学。而问的艺术主要有两点:1,问题要创新并适度。老掉牙的问题只会让学生大跌眼镜,老大难的问题也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问是门艺术, 《学记》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道出了提问的真谛,教师要在对文本全面深刻的把握上设置问题,如教《项链》第二课时,为让学生认识玛蒂尔德复杂个性和文章主题,开堂第一问就是“玛蒂尔德能不能避免十年艰辛”,学生可能无话可说,若改为“谈谈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先进行热身,待学生思维活跃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怎样玛蒂尔德就可不用勤俭节约十年”,则能激发学生探讨其个性的欲望。2,问题要可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玛蒂尔德个性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题,若设问“十年艰辛中玛蒂尔德的收获与所承受的伤害哪个更加主要”或者设问“文章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能导致讨论无果而终,因为问题虽新颖但争议性太大,非一课时所能解决。假如授课者灵活改为“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对玛蒂尔德什么的惩罚”,学生则能顺水推舟,得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心理、情绪化的性格、追求的不高远和企图凭借姿色艳服就可挤入上流社会这一思想观念的顽固等结论,此时学生思维已活跃到了高潮,教师可趁机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延伸,课堂则显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另外,讲故事式教学可以以其突出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吸引学生,于丹教授的讲课为什么受到广泛欢迎,与其通过大量的寓言、童话和禅宗故事等阐述道理息息相关。
  (二)活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创造出一定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文本,又能活跃课堂,达到寓教于乐。如教《花季.雨季》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教《项链》组织学生围绕“十年艰辛中玛蒂尔德的收获与所承受的伤害哪个更加主要”展开辩论;教《我有一个梦想》组织学生即兴演讲;教《广告词》可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广告的知识,结合所学的计算机和美术等技术,为某某组织设计广告。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气氛,更主要的是在轻松和谐氛围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增强语文课堂内容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不能被文本的条分缕析所塞满,而应尽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及其所处环境,增加课堂的人文性,减少其鉴赏性。如讲散文《雄关赋》,倘若教师在初步分析了文章思路和写法的基础上,以《圆圆曲》为线索,和学生共聊以吴三贵孟姜女为代表的明末史,既能让学生了解那段风云突变的历史,感觉有实在收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材不适用的缺陷。
  四,尽快开发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的决定》的逐步落实,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的理念,也就是语文老师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目的、学校基本状况、学生所学专业概况等,再由语文教师挑选出那些学生一般了解,又十分感兴趣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文章作为课堂学习的课文,一起阅读讨论,一起探究思考,因为学生对这些文章有兴趣师生有共同话题,容易产生共鸣,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在探究、讨论专业文章之余,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诗文佳作,以加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如计算机专业语文,老师就通过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类文章、计算机杰出人才访谈录或传记、计算机学习方法方面的或者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文章,再附加一定的就业职业指导类文章和少量的经典诗文佳作,就可编写成计算机专业语文教材,其他专业的依此类推。
  综上所述,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我们相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语文老师切实负起责任,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就以定能实现中职语文课堂质的飞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