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建构有序高效的作文体系

作者: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学 周志军  时间:2009/12/16 12:55:32  来源:4zzzj 原创  人气:1732
  “厌作文,怕作文,一到考试恨作文”,是多数高中生面对作文的普遍心态;无味、无聊、无趣、无奈,是同学们对作文训练的一致看法。这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为什么作文教学一直高耗低效,举步维艰?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原地踏步,提升缓慢?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既涉及到遣词造句、修辞逻辑、思维深度,还须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灵感激发等软件;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处在乏力、无序、缺钙的状态。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来自于学生本身,需要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的话,第二个原因则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直面现实,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认为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存在三大误区:
  (1)作文教学策略不当,训练随意性、主观性太强
  作文体系呈模糊状态,训练的有机序列感不强,训练目标及内容的包容量侧重点不明确,三年训练要求几乎没有什么梯度。教材中也没有一可操作教程,教师大多凭感觉自由发挥进行“一个题目两节课”的放羊式作文训练,内容与教材间缺乏有机联系及层次,训练目标的高、大、全,缺乏侧重点和渐进性。往往是学生写了这次作文,不知下次该从何着笔,以至于越练越不懂得作文,越练越迷糊。有的学生,审题关都没过,也要求下笔千言,自然是“离题万里”;有的学生,写作不讲结构,写文章就像涂浆糊,毫无头绪,乱作一团;有的学生分不清何为议论,何为记叙,何为抒情,甚而认为作文中的“文体不限”就是“不要文体”、“不讲文体”。结果,“四不像”的文章大量出炉。事实证明,没有系统性、序列化的作文备考方略,不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原则,靠乱点鸳鸯谱式地乱练一气,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那是决无可能的。
  (2)训练方式陈旧
  在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大多是沿袭这样一个陈旧的训练模式,即“出题——作文——批改——评讲”的模式。结果是,学生写得苦,老师改得累,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训练方式程式化、琐碎化
  有的教师把某些文章分解成一个个部件,如何开头,如何照应,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有的则干脆将作文的某些程式列出来,要求学生严格按要求写作。这种训练方法往往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分析的,不管怎样清楚明白、怎样透彻到位,那都只是老师的认识与分析,学生并没有真正按照老师的思维去思考。结果,你说你的,我写我的。
  以上我所说的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第一线的教师肯定会深有体会。为了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这些问题,就要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去寻求作文训练的正解途径。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训练应当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与学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可见,作文得优分的关键在训练,训练的关键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关键在训练有序,训练有序的关键是安排合理。作文教学必须设计一个合理、有序、富有效率的训练过程。“螺旋训练,步步提升”应当是这种安排的核心。当前,语文界比较有影响的作文训练体系有:“指导-示例-练习”、“观察-分析-表达(刘胐胐、高原)”、“语言-思维”训练模式(章熊)、分格作文训练(常青)、“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这些训练体系内容设置科学合理,训练过程全面有序,能级层次明了清晰,训练效果省时高效,有借鉴价值。
  那么,这些序列我们是否可以照搬呢?语文教学是一个个性化色彩较浓的事情。别人的序列不一定都为教师本人所熟悉,别人的教学方法自己照搬过来未必得心应手,它不能完全变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只有参考价值,一味照本宣科,反而会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只有立足校情,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探索或借鉴吸引而形成教师自己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序列才是提高作文境界的重心之所在。
  近几年来,我学习借鉴了众多名师的作文系列化教学,根据我校学生层次,在作文中经过摸索,采用了“读写结合,仿格有序作文训练法”(我自己取得的名字,不知妥否),学生的作文成绩,优生率、转化率都要远远好于自己以前的那“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混乱教法。
  为什么要“读写结合”?刘九洲教授认为:文章是生命折射的光辉,是性灵之物,而不是无情之物;有感而发,文因情生,才可能达到自然成文,自由为文的境界,否则,无病呻吟。这启示我们:没有融入真情和智慧的作文是贫乏的;作文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心理需求而进行作文训练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论何种作文教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帕尔默在《语言说概说》中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入奥秘的钥匙”。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是同步而生成的。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阅读,学生获得语言的同时也生成思维。阅读催生兴趣,兴趣催动写作。如果,我们用文质兼美的文本动摇了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心灵中沉睡的激情,唤醒创作的期待,让学生在强烈的欲望、浓厚的兴趣及各具特色的心理中走入被模仿的文本,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直接的理解和感悟。文本阅读就成为推动学生写作的原动力。需要提醒的是,阅读文本无须面面俱到,只须精心选择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感悟深有所得,情动心动手欲动。
  “仿格”是将范文当作格。格是格式,可以文体之格,也可以是题材、技巧、语言之格,反正是一篇范文中给写作者提供有一个模版一样的东西。仿格,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意蕴的感悟,让文章的主旨内涵、审美情趣、语言风格、章法结构等要素打动自己的心灵,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其实,人类的一切学习都有自身的规律,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有科学的方法。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如同书法、绘画、下棋一样。写字有字帖,画画有画谱,下棋有棋谱。一般说来,学习任何一种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从借鉴走向创新。通过仿格,让学生明白掌握文章的基本规律和套路,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有序”是按专题组织文本,按照一定的能级进行训练,达到“按格训练——学会变格——不拘一格——自成风格”的目的。
  这一作文序列从高考一类作文的各项要求出发,以专题阅读文本为载体,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入手,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打开尘封的记忆,整理难忘的瞬间,提炼生活的哲理,记录人事的评判),从读中模仿,直到自然成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训练点均按“范文鉴赏——知识导学——延展阅读——作文导练”的序列安排教程,分篇简洁,标题醒目,以帮助学生依序训练,一练一得,逐点突破。以阅读主体心灵的摇动来推动写作的动因,以序列化的训练来提升写作的深刻,让学生人作文训练中少走弯路,使学生“入格——升格——出格”
  整个作文序列分为以下几个专题(以文体训练为例):
  记叙文:1、用真情的清泓流淌你的心灵——立意重情,对比衬托(范文《人性的复苏》)
  2、用善感的心倾听生活的声音——细致描摹,情感顿现(范文车永静《青草的声音》)
  3、用审美的眼光你经历的人和事——借物写情,写出美感(范文《迟子建《农具的眼睛》)
  4、用深邃的思想点亮你的文字——主旨显豁,点面结合(范文《岳桦》(全国Ⅱ卷))
  5、谛听倾听生命花开的细节——细节生动,情趣高雅(范文老舍《我的母亲》
  散文:1、感悟自然,寄托情思——抓住特征,写出美景(《朱自清《荷塘月色》》
  2、情景交融,事达理举——富有层次,景中含情(范文郁达夫《故都的秋》
  3、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起承转合,联想丰富(范文林清玄《一千支银针》
  4、脉络清晰,形神兼备——欲扬先抑,反复点题(范文毕淑敏《我很重要》)
  议论文:1、开门见山,条分缕析——议论文构思方法一(范文《踮起脚尖》)
  2、正反对比,舍我其谁——议论文构思方法二(范文《位置与价值》)
  3、托理寓理,以实论虚——议论文构思方法三(范文叶永烈《包容是可贵的美德》)
  4、先喻后正,同理类比——议论文构思方法四(范文《成才需要压力》)
  5、反面立论,层层归谬——议论文构思方法五(范文鲁迅《文艺的大众化》)6、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论据典型,过渡周到(范文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
  小说:情节完整,描写生动——(范文鲁迅《药》)
  除了文体仿格之外,还有题材仿格、技巧仿格、语言仿格,限于篇幅,我不一一列举。
  每一个训练点按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1、选编文本
  教师根据写作能级需要选用范文,范文可以教材中的文章,可以课外的,也可以高考满分作文,还可以是时文。;
  2、品读涵咏
  利用早自习指导学生反复地读文章,体味文章精妙之处。
  3、鉴赏明格
  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范文精华所在,从题材、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立意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点拨提炼,立足一文一得,从阅读都的角度出发,范文值得借鉴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要给学生切实的写作指导,是一篇范文中给写作者提供有一个模版一样的东西。
  4、延展阅读
  一般是手法或主题与范文相似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这一步很重要。阅读是吸纳,写作是释放。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是那些带有社会责任感及人文关怀的美文,这能弥补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是写作训练的活水来源,能为写作的“释放”作准备。现代文的训练是问题式的,能使学生快速打开鉴赏思路,这种反思式的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质量,能使学生在把握表现手法、章法结构、表达主题及人物形象等方面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如果在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后“趁热打铁”,会使记忆整合和强化,成为学生的“生命印记”。
  如果有必要,还可要求学生阅读一篇与作文训练主题相似的文章,以催生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5、限时训练
  稍作点拨指导后,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效度。
  6、交流讨论
  利用晚自习,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互评,要求指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
  整个作文过程,学生经历了“读文章——悟文章——仿文章——评作文”的过程,且是一气呵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课堂作文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还达到了现代文训练的目的,可谓一石双鸟。
  案例一(文体类训练):用真情的清泓流淌你的心灵
  (一)教师选编阅读专题
  文章:《人性的复苏》、《彩色的荒漠》(全国Ⅰ卷)、《用生命撑起疼爱的天空》、作文训练题“平凡中的爱”材料作文
  (二)早自习朗读品评《人性的复苏》、《彩色的荒漠》
  (三)点评《人性的复苏》(约用20分钟,了解主题(母爱)、主要手法(对比衬托、细节描写)
  (四)完成《彩色的荒漠》现代文阅读,强调主题及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五)课间阅读《用生命撑起疼爱的天空》,触发对人间真情的联想
  (六)限时完成作文
  (七)指导学生互评
  案例二(时政类训练):事事关心,闪现思想火花——学习长大英雄,弘扬“人梯”精神
  (一) 朗读悟体(早自习朗读《六国论》,体会作者论证的过程,了解一事一议的写法)
  (二) 鉴赏明格(点拨提炼《六国论》的论证分析过程及论证手法,讲解时事评论的常用写法)
  (三) 拓展阅读(快速阅读《我与地坛》、《巴尔扎克葬词》、《五人墓碑记》、《我为何而生》,思考“生与死”,思考生命的价值)
  (四) 类文悟读(了解长大学生“10﹒24”英雄群体事迹,学习时评《生命的壮举,青春的宣言》,进一步了解时评文的写法)
  (五) 限时作文(以《壮哉,人梯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六) 互评修改
  案例三(专题阅读写作类训练):我读秋天,我爱秋天——学习“情景交融,事达理举”的写法
  一、素材准备(课本材料《故都的秋》、《琵琶行》、《登高》、《山居秋瞑》、《雨霖铃》、《沁园春﹒长沙》及课外素材张晓风散文《秋天,秋天》、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和习作《秋天的纪念》)
  二、鉴赏明格
  研读《故都的秋》,学习安排好写景的层次
  三、延展阅读
  阅读上述专题素材,了解秋的多姿多彩,思考每篇文章思维流程
  四、限时作文
  以“秋的怀想”为内容写一篇散文
  五、互评修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智教育的重要手段”。读写结合,仿格有序的作文训练,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品悟,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按要求仿写,在仿的过程中搭建了切实可行的阶梯,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序列一步一步走向写作,让学生仿而思,思而创,创而乐,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救出来,把学生从无序低效训练引导到有序高效训练上来。每一步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每一步都可以让学生收获作文进步的喜悦。
  以上是我关于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作法,其中肯定有值得商榷、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真诚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