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从“教书匠”做起
作者:江苏南京 严碧友 时间:2009/12/27 4:23:50 来源:yanbiyou 原创 人气:620
我在对这个年轻教师的远大报负深表钦佩的同时,又生出些许忧虑和不安。在他的语气中,分明表达了一种对“教书匠”的不屑和鄙视。我无从考证“教书匠”这个称谓的由来,但从时下人们说话的语境中,“教书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调,在他们的脑海中,“教书匠”是指那些具有较为熟练的教学技能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仅以教书为谋生手段,缺乏更深的理论和更高的境界的教师。但我觉得,按照人才培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一定是从广大的“教书匠”队伍中逐步凸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与铺垫,是很难迈上更高层次的。由此我想,教师,应该从“教书匠”做起。
从“教书匠”做起,是教师成长的必经的心路历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感悟、修炼。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既要具有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文史、自然、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好学上进的优秀品格,又要具有领悟教材、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具有平等、尊重、信赖、容忍的博大胸怀和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反思、提高的过程。特别是一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诵记就能得其真谛的,它需要不断的体悟、反复的咀嚼、再三的啄磨,需要学、问、思、辨、行的逐步积累,而这些都需要有深厚的经验背景作支撑。只有耐心地从“教书匠”做起,才能有丰富、鲜活的感性认识,哪怕是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教书匠”做起,需要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作为教师的成长,更需要摈弃那些浮躁与功利思想,扎扎实实地从最基本的训练做起。如怎样分析教材,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教学环节,但怎样做细、做好、做精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次备课前总是先通读一遍教材,再认真地看一遍教参上的分析,然后就动手编写教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简单的教材处理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有些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或者勉强完成了但效果很差。经过学习、思考与请教,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我在备课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在主观与客观的衔接上出现了偏差。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改进,平时注意多接触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尽量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当我重新施教某一节内容时,往往都是一切重来,另起炉灶,而不能把以前教学的体会和心得揉合进去,结果花费了很多精力,教学效果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通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悟出了道理,教学需要总结,需要积累,更需要反思。从此以后,我逐步养成了写教后感的习惯,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作一次回顾,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包括情境的创设、课堂语言的组织和例题习题的选择安排等,对感觉比较好的和不理想的地方,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写出教后感。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不仅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把握和调控能力,而且在教与学关系的协调与优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在专业知识与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自费订阅了二十多种教育、教学类刊物,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教研活动,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教科研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今天,我已成长为一名省特级教师,但我深感未来的征途一定会充满困难与挑战,只有甘做“教书匠”,发扬“教书匠”那种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踏实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永葆青春与活力。
从“教书匠”做起,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人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任何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和行为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教书匠”,我们的心态才不会那样浮躁,才能静得下来,沉得下去,使自己的每一步迈得厚重而坚实,为高远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