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及教师用书商榷
作者:张锦丽 时间:2009/12/19 17:21:31 来源:张锦丽 原创 人气:872
(一)教材
一、4页: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都是合成词
该句问题有:1、缺少主语,应把“中”字去掉;2、“基本”与“都是”矛盾,应为: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是合成词。
二、5页:我向您保证它和任何我们知道的语言都不相同
此处“语序不当”,应为:我向您保证它和我们知道的任何语言都不相同。
三、20页:调值图二中上声箭头指向5
上声调值为214,上声箭头应该指向4。
四、50页:但从另一方面说,只要能够拆开作为独立的结构单位,就可以都看作是部件。
此句“语序不当”,应为:但从另一方面说,只要能够拆开作为独立的结构单位,就都可以看作是部件。
五、87页:(1)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1)句的毛病是“小猴子吃芝麻——满拧”。成语“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宋玉的〈风赋〉,原意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而这句话刚好把意思弄反了。
这里的“空穴来风”使用正确。“空穴来风”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已经加进了“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一条。这一意思过去一直认为是百分百错解,现在加进去说明承认了公众的约定俗成的用法。这也是尊重民意的表现。如果说文字的规范是理论的话,那么文字的使用就是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决定文字生命力的是使用,而不是某一部门出台的规范。规范应该是基于广泛使用(实践)上的规范,没有这种使用(实践)基础,再规范也没有生命力。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麻烦。既然如此,现行教科书就该顺应民意,而不是“一意孤行”。
六、100页:写作中遣词造句要做到既美又准确,就涉及到怎么选择和使用词句。
该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复赘余”,“涉及”和“到”重复;二是“成分残缺”,“涉及”缺少宾语。改为:写作中遣词造句要做到既美又准确,就涉及(或“关涉到”)怎么选择和使用词句的问题。
(二)教师用书
一、35页:选项A中“坎坷”的“坷”和“斧柯”的“柯”、“沉疴不起”的“疴”同音,都读“kē”。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坎坷”的“坷”应读三声。
二、42页:无所不用其及
应为:无所不用其极。
三、43页:孔夫子搬家——净输(书)
“书”与“输”反了。应为:孔夫子搬家——净书(输)。
四、69页:“比”表示一人跟从另一人
应为:“从”表示一人跟从另一人。
五、 69页:第四行:象形字。“射”像人手拿弓箭要发射的样子。
“射”不是象形字,是会意字。同样,“立”也是会意字。
有在线《新华字典》及《汉语字典》为证:
射 shè 【动】 (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立 lì 【动、名】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地站立)
六、95页:
④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人赶紧接过又马上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穴民》)
“排位”应为“牌位”。教师用书没有指出来。
七、139页(教材78页作业):
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意思不大相同。
八、160页:
南朝如果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
该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上句主语是“南朝”,下句主语是“我们大辽”,当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前面。改为:如果南朝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
九、161页(教材86页作业):
①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②然而应酬很从容,//③说话也能干,
转折 并列
///④寒暄之后,就赔罪,////⑤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
连贯 连贯 因果
⑥因为开春事务忙,///////⑦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⑧人
并列 因果
手不够了。
其中,③句与④⑤⑥⑦⑧句之间的关系讲成“解说”是不是更合理?因为“说话也能干”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而“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是具体说明。二者之间不该是“连贯”吧?
(三)一点建议
第五课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放在虚词后显得有点突兀。因为学生对单句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就突然来个句子“手牵手”,让他们分析复句,有点勉为其难吧。不如先安排病句,再安排复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