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阅读题答语表达的“瓶颈”
作者:宝鸡市第一中学 牛存青 时间:2010/1/28 21:14:49 来源:maohai1966819 原创 人气:1045
一、由解答选择题向主观表达题过渡
语文成绩可见度较其他学科差,学生个体语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很难与应试成绩的高低达到高度的吻合。在应试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感知并获得初步的阅读思维成果,因不能将这一思维成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述出来而失分,“茶壶里煮饺子”,要倒出来就让学生感到困难。笔者实验证明:挑选两篇阅读文章,把相同的阅读理解内容以主观问答和客观选择的不同方式命制试题,让两组学生同时交互完成。学生主客观题目的得分一低一高且形成悬殊,这有力地说明学生文本理解的思维成果与表达之间尚存障碍。思维和表达本来就是两个能力层级,搭建一个桥梁实现思维向表达的跨越成为问题的关键。
同一阅读材料训练时 ,把相同的阅读理解题目先拟制成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作答,再拟制成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学生在感受选择题里专业表达的基础上,筛选整合选择题里的信息能较顺利的完成主观问答题,从而达到有效思维向准确专业表达的过渡,扩大各种教学文体专业术语词汇量。这种训练方式体现了梯度,展现了“知识生成过程”,对后进生尤为有效。
二、 规范专业术语 ,给出最佳答语模式
应试中阅读题知识点得分统计分析表明答语表达成为“阅读教学的瓶颈”。因此用语文教学文体专业术语和答语模式去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显得重要。
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处在上升期,专业术语积累数量不足或不规范现象严重存在,专业语言积累的滞后严重影响着阅读成果的顺畅表达。中考前经过复习学生头脑中好多知识点交叉影响,专业术语混淆。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文章的表现手法等交叉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各种文体的术语再次失范。教师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文体特点的共性和特性,在阅读教学的“例子教学”中教会学生“九九归一”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中,虽然说明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说明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的;论证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证明分论点及中心论点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
初中学生思维缺乏严密周全,答语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尚有一定的困难。用专业素质规范阅读题的解答,为了学生考场能发挥阅读水平,教师要研究《中考说明》,熟悉中考阅读题的具体考点,在足量训练的基础上努力归纳出相应考点的答题模式。让学生熟练记忆每种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答语模式,每种说明方法作用的答语模式,每种论证方法作用的答语模式,语句欣赏题的答语模式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分解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极大限度地克服思维的粗枝大叶,尽力跨越学生思维和表达间的障碍。使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有规可循,获得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有效训练。
系统规范专业术语和给出答语模式,让学生先轻松“入格”再求自由“出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悟阅读提高应试水平。
三、在研究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提高答语表达水平
解答阅读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答语的“出格”也需要“抓手”。熟能生巧,阅读水平的提高依赖一定数量的练习,阅读教学中意会比言传更为有效。现在的学生手中都有一两本优选的阅读资料且配有标准答案,学生研究标准答案活动不受时间限制能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基于此提倡学生研究标准答案便成为可能和必要。
学生把自己解答的阅读题和标准答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接着纠错与补足,并予以标记,这样做谨防自己“在同一地方跌倒数次”。在中考前夕只须强力关注作过标记的习题,起到“把书读薄”的作用,使复习更有针对性。这一比较答案的过程,又往往能落实顿悟答语和实现答语“出格”的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硬骨头”,笔者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三种方法体现了阅读训练的可操作性,有针对性,有实效,学生喜闻乐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