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例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举隅

作者:宝鸡市第一中学 牛存青  时间:2010/2/1 11:31:43  来源:maohai1966819原创  人气:1074
  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运用能力为己任,以语文教育里的“学得”来促进现实生活里的言语“习得”。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要知道教材只是个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叶老如是说。可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育中的“多”与“少”的关系,把作为“例子”的课文搞透搞烂,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目标。
  一、“将追问进行到底”以达成写作体验和感悟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诗歌《纸船寄母亲》,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饱含作者初次离开祖国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这些领悟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后就“习得”了,惯常的教学再辅以深情朗诵,以致“情满课堂”达到高潮。至此,笔者认为意犹未尽,不免觉得“情”余而“理”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作文指导的支点太少,毕竟不是有生活体验的人都能写出动人的诗篇,谁也不否认写作需要技巧和悟性。如何使教学情理相彰,血肉一体呢?
  根据初中学生写作不谙“以小见大”,常常不知道点题的现状,笔者设计如下追问:若将题目《纸船寄母亲》中的副题《寄母亲》去掉,这首诗会有什么变化?再删掉诗歌第三节呢?
  根据初中学生作文中描述粗疏不细腻的缺陷,又设计追问:这首诗歌共三节,每节四句,为什么每节一三句凸出一个字,而二四句凹进去一个字呢?去掉每小节的二四句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几乎使学生思维短路,但终究能碰撞出思维火花。至此,学生对诗歌更喜欢,又在范例中感悟到了“细节重要”的作文之道。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以达成思维发散与聚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思维结果就可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定势的同时,又要注意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中,文章的结构都是分成三段的,只有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学生才能享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愉快。小说《羚羊木雕》备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受到“珍视友谊”的品德熏陶外,还要给学生在写作上以启示,激活思维能为日后写作做好“储蓄”工作。笔者采用多角度划分文章结构的方法,让学生先展现手中权威参考书上的划分法,接着开发自我思维,七嘴八舌,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数种分法,后经“合并同类项”般的思维聚合,得出最简洁的划分法,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次跋涉,个个脸上荡漾着挑战权威的喜悦,为摒弃作文思维的单调、雷同拉开了序幕。
  三、“摸着石头敢过河”以达成思维的假设与突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思维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假设开始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就体现了假设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假设,就是在激活学生身上的创造因子。在教学《伊索寓言》的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寓言的写作是先有故事呢,还是先有寓意?这一问题直接触及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触及到了文学中“主题先行”还是“材料先行”的敏感神经。接着又有人发问:“我也有一个故事能得出和课本相同的寓意,能用我的故事换课本上的故事吗?”假设和质疑继续着:“大多数寓言是故事在前寓意在后,能不能先说寓意后说故事呢?”质疑一发不可收:“有的寓言只有故事没有寓意,我有一个故事很有深意,但我还不能概括它的寓意,这个故事我能写吗?”
  朴素的文学原理走进了学生思维,后生可畏,可喜可贺,这无疑是少年心智对写作的深入而朴素的思考,也无疑是对写作的一种积淀和准备。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例子”为凭借,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悟性铺平道路。以课文的“一”引发对作文教学思考的“三”,从而举一反三;由作文实践的“三‘又复归于课文例子的”一“从而做到举三归一,如此的往复,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历练和拓宽,进而获得漫漫写作征程的初速度。
  此文2004年12月获得宝鸡市第二轮“初中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征文一等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